《中醫詞典》解釋「驚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驚搐

病證名,指因熱極生風,導致神識不安,並伴隨四肢抽搐的證候。其特徵為突然昏厥、目赤、牙關緊閉、口角抽動,以及四肢不自主搐搦。此證多因內熱熾盛,引動肝風,風火相煽,擾及心神所致。

病因病機
驚搐的發病關鍵在於「熱極生風」。熱邪內蘊,灼傷津液,筋脈失養,肝風內動;風火相搏,上擾心神,故見神識昏蒙、四肢抽搐。中醫認為,肝主筋,風動則筋急;心主神明,熱擾則神亂。若熱邪不得外泄,內陷厥陰,更易引動肝風,形成驚搐之證。

臨床表現

  1. 神識異常:突然昏厥或煩躁不安。
  2. 四肢搐搦:手足抽動,甚則角弓反張。
  3. 頭面症狀:目赤、牙關緊閉、口角歪斜。
  4. 兼證:或見高熱、痰鳴、舌紅絳、脈弦數。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實熱驚搐

    • 證候:壯熱煩渴,抽搐有力,舌紅苔黃。
    • 治法: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 方藥
      • 瀉青丸(《小兒藥證直訣》):當歸、龍膽草、川芎、梔子等,清肝瀉火。
      •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龍膽草、黃芩、梔子等,適用於肝經實熱熾盛者。
  2. 熱極生風

    • 證候:高熱神昏,抽搐劇烈,甚則角弓反張。
    • 治法:清熱涼肝,熄風定搐。
    • 方藥
      • 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羚羊角、鉤藤、菊花、生地等,擅長涼肝熄風,清熱透絡。

相關理論延伸

  • 肝與驚搐的關係:肝為風木之臟,主藏血而司筋脈。熱邪亢盛時,肝陰耗損,陽亢化風,風火相煽,發為驚搐。
  • 心肝同病:心主血脈,肝藏血,熱邪既可擾心,亦能動肝,故驚搐常伴見心神不寧與肝風內動之象。

古籍參考
《天花八陣編》指出:「驚搐者,駭然而厥,目赤,牙緊,口?,四肢搐搦也。」強調熱邪內擾、風火相激的病機。此外,《小兒藥證直訣》亦詳述小兒驚風與熱、痰、驚的關聯,可互為參照。

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之際,臨床須辨明熱邪深淺與風動程度,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