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驚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驚瘛
驚瘛,又稱驚厥或驚風,為中醫病證名,指身體突然出現的強直、抽搐等症狀。此證多因外感邪熱、內傷情志,或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風火痰熱內擾,引動肝風所致。
病因病機
- 外感熱邪: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少陽之複,大熱將至……驚瘛咳衄。」指出少陽經熱盛,火熱上擾,引動肝風,可致驚瘛。
- 內傷情志:憂思鬱怒,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極生風,風火相煽,發為抽搐。
- 痰熱內蘊: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痰濕內生,鬱久化熱,痰熱蒙蔽清竅,引動肝風,發為驚風。
- 陰虛風動:肝腎陰虧,水不涵木,虛風內動,亦可見肢體震顫、抽搐等症。
臨床表現
- 實證:多見於急性發作,症見高熱煩躁、四肢抽搐、牙關緊閉、面赤唇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 虛證:多見於慢性或久病,症見低熱、手足蠕動、肢體顫抖、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分型
- 熱極生風:高熱不退,突然抽搐,神昏譫語,多見於外感熱病。
- 痰熱驚風:痰鳴氣粗,喉中漉漉,抽搐時作,多見於小兒痰熱內盛。
- 陰虛風動:手足蠕動,虛煩不寧,口乾舌燥,多見於久病傷陰。
治療原則
- 清熱熄風:適用於熱極生風,方用羚角鈎藤湯。
- 豁痰開竅:適用於痰熱驚風,方用抱龍丸或安宮牛黃丸。
- 滋陰熄風:適用於陰虛風動,方用大定風珠。
驚瘛一證,涉及臟腑功能失調,尤與肝關係密切,臨床需辨明虛實,審證求因,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