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驚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驚產

驚產,又稱「驚生」,為中醫婦科名詞,首見於《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此症指孕婦於臨產之際,因突受驚恐、情緒劇動,導致氣機逆亂,影響分娩過程。中醫認為,產時氣血調和為順產之關鍵,若心神受擾,肝氣疏泄失常,恐致胞宮氣血失調,使產程延滯或胎兒娩出困難。

病因病機

  1. 情志所傷:驚恐驟至,傷及心神,心主血脈,心氣紊亂則血行失序,胞宮推動乏力。
  2. 肝氣鬱滯:肝主疏泄,驚嚇易致肝氣上逆或鬱結,氣滯則血瘀,阻礙胎兒下行。
  3. 氣血失和:氣為血之帥,驚則氣亂,血隨氣逆,難以灌注胞宮,致產力不足。

臨床表現

  • 產婦精神緊張,呼吸急促,甚則躁動不安。
  • 宮縮不協調,時強時弱,產程進展遲緩。
  • 或伴胸脅脹滿、心悸怔忡等氣機不暢之症。

中醫辨治要點
歷代醫家強調「安神定志」為治驚產之核心,如《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產時驚怖,先須鎮心。」臨證可參以下原則:

  • 調暢氣機:以疏肝理氣為主,方如逍遙散加減,緩解肝鬱氣滯。
  • 養血安神:若心血虛耗,可選歸脾湯補益心脾,助氣血生化。
  • 鎮驚寧心:酌加龍骨、牡蠣等重鎮之品,或茯神、遠志以安魂魄。

古籍補充
《張氏醫通》進一步闡述:「驚則氣浮,產母氣散,兒轉胞難。」指出驚產不僅影響母體,亦可能導致胎位異常。葉天士則強調「靜則神藏」,主張產室宜幽靜,避免外擾。

此症體現中醫「形神合一」之觀念,重視情志與生理交互作用,為婦科調護之重要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