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驚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驚怖,乃中醫病證名,指易受驚嚇或常懷恐懼之症,亦可因驚嚇而致恐懼。《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有云:「病有奔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清代醫家尤在涇於《金匱要略心典》中註解:「驚怖即驚恐,蓋病從驚得,而驚氣即為病氣也。」可見此證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多因突受驚恐,導致氣機逆亂所致。
從中醫理論觀之,驚怖與心、肝、腎三臟功能失調尤為相關。心主神明,驚則氣亂,心神失守則易驚善恐;肝主謀慮,性喜條達,若肝氣鬱結或肝血不足,則易受外界驚擾;腎主恐,腎精虧虛則恐怯內生。臨床上常見驚怖患者伴有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多夢易醒等症,其脈象多見弦細或沉弱,舌質或淡或紅,苔薄白或薄黃。
此證之病因病機可分為虛實兩端:實者多因驟受驚恐,導致肝氣上逆、痰火擾心;虛者則因心脾兩虛、肝腎不足,致使神失所養。治療上,實證宜平肝鎮驚、清熱化痰,可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溫膽湯等方;虛證則當益氣養血、補益肝腎,方如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等。針灸治療可取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以安神定志。
歷代醫家對驚怖之論述頗多,除《金匱要略》外,《黃帝內經》亦有「驚則氣亂」、「恐則氣下」之說,闡明情志過極對氣機之影響。此證與西醫學所稱之焦慮症、恐懼症等情志疾病有相通之處,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注重調和臟腑氣血,與西醫之治療思路迥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