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莖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莖縱

莖縱為中醫證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類證治裁·陽痿附莖縱》,又稱「陰縱」。此證主要表現為陰莖異常勃起,縱挺不收,或伴隨腫痛不適,多因肝腎經絡失調或濕熱下注所致。

病因病機

  1. 肝經濕熱: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導致濕熱蘊結肝經,循經下擾宗筋,引發莖縱。
  2. 陰虛火旺:腎陰虧虛,相火妄動,虛火內擾,致使陰莖縱挺不收。
  3. 瘀血阻絡:外傷或氣滯血瘀,阻滯陰莖脈絡,氣血壅滯而發為此證。

臨床表現
陰莖異常勃起,持續不萎,或兼見脹痛、灼熱感,嚴重者可能伴隨小便赤澀、煩躁口苦等症。舌象多見紅絳或苔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

治法與方藥

  1. 清瀉肝經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以清利肝膽濕熱。
  2. 滋陰降火:知柏地黃丸為主方,滋腎陰而瀉相火。
  3. 活血化瘀通絡:血府逐瘀湯加減,疏通經絡瘀滯。

此證需與「陽強」(陰莖易舉而痿軟無力)鑑別,二者病機有虛實之異。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強調辨證施治,以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