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莖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莖垂為中醫學專有名詞,指男子外陰之陰莖與睪丸的合稱,屬前陰範疇,亦稱「宗筋之所聚」。《靈樞》稱其「應十二辰」,與經絡氣血相貫,為先天之本的外候。
一、典籍溯源
- 《靈樞·邪客》
以「辰有十二」比擬人體結構,提出「莖垂」對應足十指,暗合天地人相應之理。此處強調其與自然節律的關聯性,反映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 《靈樞·刺節真邪》
明言莖垂為「身中之機」,主司陰精輸布與津液代謝,功能涵蓋生殖與排尿。文中「陰精之候」一語,點出其與腎氣盛衰的直接聯繫,為診察先天稟賦的重要外象。
二、生理功能
- 宗筋所聚,連屬肝腎
莖垂屬「宗筋」範疇,《素問·痿論》云:「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其功能受肝血濡養與腎氣溫煦,肝主筋,腎主生殖,故肝鬱或腎虛皆可致莖垂痿軟、脹痛等症。 - 任督二脈之交會
前陰為任脈「會陰」穴所在,督脈亦貫脊絡腎。莖垂氣血運行依賴此二脈調節,尤以任脈統攝陰經之氣,與女子胞宮相對,共主生殖機能。
三、病理相關
- 氣滯血瘀
情志不遂或外傷可致肝經氣血瘀阻,見莖垂腫痛、疝氣等症,治法常以疏肝理氣為主,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減。 - 腎精虧虛
《諸病源候論》載「腎精不足,則莖垂不舉」,多因房勞過度或先天稟弱,需分腎陽虛(溫補右歸丸)與腎陰虛(滋填左歸丸)辨治。 - 濕熱下注
嗜食肥甘或濕熱內蘊,循肝經下注莖垂,可發為淋濁、陰囊濕疹,方選龍膽瀉肝湯清利濕熱。
四、診斷意義
中醫望診重視莖垂形態與色澤變化:
- 色青紫:多屬寒凝肝脈或血瘀。
- 萎縮不用:常見於腎陽衰微或熱病傷陰。
- 腫脹灼痛:濕熱下注或毒邪蘊結之徵。
此部位亦為針灸要區,如「會陰穴」可調節任督氣機,但臨床施術需謹慎。
五、與現代醫學之參照
中醫「莖垂」概念涵蓋現代解剖學之陰莖、睪丸及附屬腺體,然其理論核心在於功能系統的整體聯屬,非僅形質對應。如「陰精之候」的功能描述,即包含睾酮分泌、精液生成等生理過程於中醫「腎氣」範疇中。
此名詞現今臨床較少直用,然於古籍研究與理論探討中,仍為理解中醫生殖生理學之關鍵字彙。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