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質

經質,指月經的性狀與質地,為中醫婦科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正常的月經乃子宮週期性出血的生理表現,其質地應不稀不稠、不易凝結、無明顯血塊,且無特殊異味。經質的異常變化,往往反映體內氣血盛衰、寒熱虛實等病理狀態,故臨床常透過觀察經質輔助診斷。

常見經質異常與中醫辨證

  1. 經質清稀

    • 特徵:月經質地稀薄,色淡,血量偏少。
    • 病機:多因氣血兩虛或陽氣不足所致。氣虛則固攝無力,血虛則經血化源不足;若兼見畏寒、腰痠,則屬腎陽虛衰,胞宮失於溫煦。
  2. 經質稠黏

    • 特徵:經血濃稠黏滯,色深紅或紫紅,或有異味。
    • 病機:多因血熱內熾,熱灼津液,使經血濃縮。實熱者常見經量多、心煩口渴;虛熱者則經量少、顴紅盜汗。
  3. 經血夾凝塊

    • 特徵:經血中混有暗紫色血塊,或經行不暢,伴有刺痛。
    • 病機:主要因血瘀阻滯,多與氣滯、寒凝或氣虛推動無力相關。氣滯血瘀者常見脅脹;寒凝血瘀者多見小腹冷痛;氣虛血瘀則兼見乏力。
  4. 經質黏濁如痰

    • 特徵:經血夾雜黏液,質地黏膩。
    • 病機:多屬痰濕內阻,常因脾虛運化失職,濕聚成痰,下注胞宮,可伴見體胖、白帶量多。

經質與臟腑經絡關係

中醫認為,經質異常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調節血量;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腎藏精,主宰天癸。若肝鬱化火,可致經質稠黏;脾虛不攝則經質清稀;腎陽不足易見經血稀冷。此外,衝任二脈氣血失和,亦會直接影響經質表現。

經質辨證需結合經色、經量及全身症狀綜合分析,方能準確判斷病機,為臨床調經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