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汁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汁血

名詞出處
「經汁血」一詞首見於《神農本草經》,為中醫古籍中對女性月經的別稱,亦稱「月水」、「經候」或「天癸」。此名詞體現中醫對月經生理現象的觀察,強調其為人體精微物質所化生,與臟腑、經絡及氣血運行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1. 與臟腑的關係

    • 腎氣主導:中醫認為月經的生成與調節,根源於腎精的充盛。《黃帝內經》提及「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說明腎中精氣(天癸)成熟後,促使衝任二脈氣血充盈,方有經血按時排泄。
    • 肝脾協調:肝主藏血,調暢氣機,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肝脾功能失調可致經量異常或周期紊亂,如肝鬱血虛則經少,脾不統血則經漏。
  2. 經絡與氣血作用

    • 衝任二脈為要: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協調則月經正常。若衝任虧虛或瘀阻,可致經閉、痛經等症。
    • 氣血互根:經血以血為物質基礎,靠氣推動運行。氣滯則血瘀(經色紫暗夾塊),氣虛則血脫(經量過多)。

臨床意義
「經汁血」的狀態(色、質、量、周期)為診斷婦科疾病的重要依據:

  • 色質辨證:經色淡紅多屬血虛,深紅黏稠為血熱,暗紫有塊屬血瘀。
  • 周期異常:先期多責之熱或氣虛,後期常因血虛或寒凝,先後不定多與肝鬱相關。

古籍補充
《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闡述:「經血者,陰血也,屬衝任二脈,上為乳汁,下為月水。」說明經血與哺乳的生理聯繫,反映中醫整體觀。

與現代醫學的對話
中醫「經汁血」概念涵蓋內分泌調節(腎-天癸軸)與局部循環(衝任血海),與現代醫學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月經調控機制有相通之處,但中醫更強調氣血動態平衡與個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