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證
經證為中醫傷寒病辨證分類之一,指外感病邪侵犯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時,所表現的特定證候群。此概念源自《傷寒論》,為張仲景以六經為綱,系統歸納外感熱病演變規律的核心辨證體系。經證反映邪氣初犯經絡,尚未深入臟腑,病位相對淺表,其臨床表現與相應經脈的循行、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六經經證主要表現
-
太陽經證
- 病機:風寒外襲,衛陽被鬱,營衛失和。
- 主證: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
- 分型:
- 太陽中風證(表虛):汗出、脈浮緩。
- 太陽傷寒證(表實):無汗、脈浮緊。
-
陽明經證
- 病機:邪熱熾盛,充斥陽明經脈,未結燥屎。
- 主證:身大熱、大汗出、大渴引飲、面赤、脈洪大。
- 特點:屬「陽明熱證」,與「陽明腑證」之便秘、腹痛區別。
-
少陽經證
- 病機:邪犯少陽,樞機不利,正邪分爭。
- 主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脈弦。
-
太陰經證
- 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內盛。
- 主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溫、脈沉緩。
-
少陰經證
- 病機: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或陰虛化熱。
- 分型:
- 少陰寒化證:無熱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微細。
- 少陰熱化證:心煩不寐、口燥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
厥陰經證
- 病機:陰陽氣不相順接,寒熱錯雜。
- 主證: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若兼蛔厥)。
經證與腑證之別
經證強調邪在經絡,以功能失調為主;若邪傳臟腑,出現實質病變(如陽明腑實、膀胱蓄水),則屬「腑證」。例如:
- 陽明經證:大熱、大汗、大渴。
- 陽明腑證:潮熱、譫語、腹滿痛、便秘。
經證的治療原則
以「解表祛邪」「調和陰陽」為大法,依六經病位選方:
- 太陽經證:桂枝湯、麻黃湯。
- 陽明經證:白虎湯。
- 少陽經證:小柴胡湯。
- 三陰經證:溫補為主,如四逆湯(少陰寒化)。
經證辨證為中醫外感病論治之基石,透過六經傳變規律,可精準把握病勢發展與轉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