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乍來乍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乍來乍少
「經乍來乍少」為中醫婦科病名,指女子月經週期雖至,然經血忽來忽止,且經量明顯稀少之症。此病機多因陰寒內盛、氣血失調所致,屬月經不調範疇,常見於虛寒體質或氣血瘀滯者。
病因病機
- 陰寒乘陽,血脈凝澀:
陰寒之邪內襲,損傷陽氣,寒主收引,致胞宮血脈凝滯不通,經血運行不暢,故見經量驟減,或來而即止。 - 氣血兩虛,化源不足:
素體氣血虧虛,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沖任失養,血海空虛,遂致經行量少,色淡質稀。 - 肝鬱氣滯,血行不暢: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血行受阻,經血不得暢下,故乍來乍少,兼見胸脅脹痛。
證候特徵
- 主症:經期不定,經血忽至忽停,量少色黯,或夾血塊。
- 兼症:或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寒證);或面色萎黃、頭暈心悸(虛證);或煩躁易怒、乳房脹痛(氣滯證)。
治法與方藥
-
溫經散寒,養血調經:
- 八物湯(《女科醫宗大成》):
由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加人參、白朮、黃芪補氣健脾,紅花、丹皮活血通經,陳皮理氣,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補氣血、散寒通滯之效,適用於寒凝血澀之證。 - 溫經湯(《金匱要略》):
吳茱萸、桂枝溫經散寒,當歸、川芎、芍藥養血活血,阿膠滋陰補血,丹皮化瘀,適用於沖任虛寒兼瘀滯者。
- 八物湯(《女科醫宗大成》):
-
益氣養血,健脾調沖:
- 歸脾湯加減:
黃芪、人參補氣,當歸、龍眼肉養血,白朮、茯苓健脾,遠志、酸棗仁安神,適用於氣血兩虛之經少。
- 歸脾湯加減:
-
疏肝解鬱,活血通經:
- 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
柴胡、白芍疏肝柔肝,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川芎養血行血,適用於肝鬱血滯之證。
- 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
補充說明
- 經血「乍來乍少」與「經期延後」之異:
二者皆可見經量減少,然「經乍來乍少」突出「乍」字,強調經行不暢、忽來忽止之特點;「經期延後」則以週期延遲為主,未必伴隨經量異常。 - 古籍論述:
清代秦景明《女科醫宗大成》指出,此症因「陰氣乘陽,內寒血澀」,治法重視溫補與活血並行,反映中醫「寒者溫之」「滯者通之」的辨證思路。
此症臨床須辨明寒、虛、鬱之偏重,靈活運用溫通、補益、疏泄等法,以恢復沖任氣血之常。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