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早

經早,又稱「經行先期」,屬中醫婦科常見病症之一,首見於《景嶽全書·婦人規》。指女子月經週期較正常提前,通常連續數月月經來潮早於既定周期(一般以早於21日為界),或經期提前超過7日以上,並伴隨相關證候者。此病與西醫「月經頻發」有部分重合,但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與氣血陰陽的失衡。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早主要與「血熱」、「氣虛」兩大病理機制相關,其根源涉及臟腑功能失調,尤以肝、脾、腎三臟為關鍵:

  1. 血熱

    • 實熱:多因陽盛體質,或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或情志鬱結化火,導致熱伏衝任,迫血妄行。
    • 虛熱: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液,陰虛內熱,擾動血海,如《傅青主女科》所言:「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有餘也。」
  2. 氣虛

    • 勞倦過度、飲食失節,或久病傷脾,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衝任不固,血失約束而先期而下。

辨證分型

臨床常見以下證型,需結合經色、經質及全身症狀綜合判斷:

  1. 陽盛血熱證

    • 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黏,量多,伴心煩口渴、面赤唇乾、小便短黃。
    • 舌脈:舌紅苔黃,脈滑數。
  2. 肝鬱血熱證

    • 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胸脅脹痛,煩躁易怒。
    •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3. 陰虛血熱證

    • 經量少,色鮮紅,質稠,顴紅潮熱,手足心熱。
    •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4. 脾氣虛證

    • 經色淡紅,質清稀,量多,神疲乏力,氣短懶言。
    •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熱者清之」、「虛者補之」,根據證型選方:

  • 血熱:清熱涼血為主,實熱用《清經散》(《傅青主女科》),虛熱用《兩地湯》(同書)。
  • 氣虛:補氣攝血,首選《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古籍論述

《景嶽全書》指出:「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強調辨證需分虛實;《婦科玉尺》進一步區分:「先期而至,有血熱、有氣虛,血熱則清之,氣虛則補之。」

經早的調理需結合體質與病因,透過藥物、針灸或食療調整氣血陰陽,以恢復月經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