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月不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月不利

病名:出《脈經》卷九,指月經失調之症,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其表現多樣,包括月經週期紊亂、經量異常(過多或過少)、經色質地變化(如紫暗、淡薄、黏稠或夾血塊),或伴隨明顯不適(如腹痛、腰痠、頭暈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月不利與臟腑氣血失和、經絡阻滯密切相關,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

  1. 肝氣鬱結: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氣滯血瘀,可見經行不暢、胸脅脹痛。
  2. 脾虛濕困: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或濕濁下注,導致經量過多、經質稀溏。
  3. 腎氣虧虛:腎主生殖,腎精不足易致月經後期、量少,甚或閉經。
  4. 衝任損傷:外感寒熱或內傷勞損,致衝任二脈氣血失調,引發經期紊亂。

證型辨治
根據臨床表現,經月不利可分以下常見證型:

  • 氣滯血瘀:經行不暢、色紫暗夾塊,舌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如桃紅四物湯)。
  • 氣血兩虛:經量少而淡、面色萎黃,治宜補益氣血(如歸脾湯)。
  • 寒凝血瘀:經期延後、小腹冷痛,治宜溫經散寒(如溫經湯)。
  • 濕熱下注:經質黏稠、氣穢,治宜清熱利濕(如龍膽瀉肝湯加減)。

古籍論述
《婦人大全良方》提及「月水不調,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強調外邪侵襲與內傷並重;《景岳全書》則分「血熱」「血寒」論治,反映辨證之細緻。

此症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寒熱,方可對證施治,恢復月經正常週期與氣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