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俞

經俞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其涵義可分為兩類:

一、經之穴也

隋唐時期醫家楊上善於《黃帝內經太素》註解:「經俞者,謂經之穴也。」此處「經俞」泛指經脈上的腧穴,為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定部位。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皆有其對應的經俞,如手太陰肺經之太淵、足陽明胃經之足三里等。經俞的刺激(如針灸、推拿)可調節經氣,治療相應臟腑或經絡病症。

二、五輸穴之經穴與俞穴

《素問·水熱穴論》提及「秋刺經俞」,明代醫家馬蒔註解:「經俞者,據下節井滎推之,則是各經之經穴俞穴也。」此說將「經俞」專指為五輸穴中的「經穴」與「俞穴」。

  1. 五輸穴:為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重要穴位,依氣血流注次序分為井、滎、俞、經、合五類。

    • 經穴:氣血如江河般流通,主治氣喘、咳嗽等症。例如肺經之經渠、脾經之商丘
    • 俞穴(亦稱「輸穴」):氣血灌注轉輸,主治體重節痛及臟腑病症。如肺經之太淵(兼為原穴)、肝經之太衝
  2. 秋季刺經俞
    依《內經》「四時刺法」,秋季屬金,對應肺與大腸,此時氣機收斂,刺經俞可助宣發肅降,調和氣血。

經俞的臨床意義

經俞既是廣義的經脈腧穴,亦為五輸穴中的特定分類。其應用需結合辨經取穴,如:

  • 循經取穴:按病症所屬經絡選取相應經俞。
  • 子母補瀉:依五輸穴五行屬性,虛則補其母穴,實則瀉其子穴。

此概念體現中醫「經絡-臟腑」相通的整體觀,亦為針灸治療的理論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