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血妄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血妄行

經血妄行為中醫婦科病證名,指女子月經不依循常道而行,或出現異常出血症狀。此證可分為兩類:其一為月經不按期而至,且血量異常,或非時而下;其二為「逆經」(亦稱「倒經」),即經血上逆,表現為吐血、衄血(鼻血)、口內血腥等,甚或經期前後伴隨上部出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血妄行多與血熱氣虛血瘀等因素相關:

  1. 血熱妄行
    • 實熱: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熱擾衝任,迫血妄行。
    • 虛熱:陰虛內熱,虛火灼傷血絡,致經血外溢。
  2. 氣虛不攝
    • 脾氣虛弱,統血無權,或腎氣不足,衝任不固,血失約束而妄行。
  3. 血瘀阻絡
    • 情志不暢,氣滯血瘀,或寒凝血滯,瘀阻胞宮,新血不得歸經而外溢。

臨床表現

  • 月經異常:經期提前、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非經期出血。
  • 逆經症狀: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口中有血腥味,甚則經量減少或閉止。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對經血妄行的治療主張辨證施治,如清代陳稚泉於《婦科心得》中提到:「女子經血妄行或吐血,或唾血,或口內血腥,用四物涼膈散加生韭自然汁服之。」此方結合四物湯(養血調經)與涼膈散(清熱瀉火),佐以生韭汁散瘀止血,適用於血熱逆經之證。其他常見治法包括:

  1. 清熱涼血
    • 實熱者用清經散(《傅青主女科》)、芩連四物湯
    • 虛熱者用兩地湯(《傅青主女科》)滋陰清熱。
  2. 益氣攝血
    • 脾氣虛弱選用歸脾湯
    • 腎氣不固可加固衝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3. 活血化瘀
    • 血瘀證用桃紅四物湯失笑散化瘀止血。

古籍論述
除陳稚泉外,明代《景岳全書》亦提及:「血熱則妄行,氣虛則不攝。」強調熱與虛為致病關鍵;清代《醫宗金鑑》則分列「經行吐血」「經前衄血」等逆經證候,進一步完善辨證體系。

經血妄行之證,需細察寒熱虛實,結合脈象、舌診及全身症狀,方能準確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