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血不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血不斷

經血不斷,又稱「經漏」,屬中醫婦科常見病症,首見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此症指婦女經期過長,淋瀝不止,或非經期陰道持續出血,量少但綿延難淨,與「崩中」(突然大量出血)相對,合稱「崩漏」。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血不斷多與衝任二脈失調、臟腑氣血虛損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1. 脾虛氣陷: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固攝無力,則血不循經而漏下。
  2. 腎氣不足:腎虛(尤以腎陽虛或腎陰虛為多)致衝任不固,封藏失職,經血難止。
  3. 血熱內擾:陰虛內熱或肝鬱化火,迫血妄行,致經血淋瀝。
  4. 血瘀阻絡:瘀血內停,阻塞胞宮,新血不得歸經而外溢。

辨證分型

  1. 脾虛型:經血色淡質稀,伴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
  2. 腎陽虛型:經血黯紅、質稀,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脈沉遲。
  3. 腎陰虛型:經血鮮紅、量少稠黏,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4. 血熱型:經血深紅質稠,心煩口渴,尿黃便乾,脈滑數。
  5. 血瘀型:經血紫黯有塊,小腹刺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治療原則

中醫強調「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 塞流:急則治標,以收斂止血為主,如煅龍骨、煅牡蠣、棕櫚炭等。
  • 澄源:辨證治本,脾虛者補氣攝血(如舉元煎),腎虛者溫陽或滋陰(如右歸丸、左歸丸),血熱者清熱涼血(如清經散),血瘀者化瘀止血(如逐瘀止崩湯)。
  • 復舊:調理氣血,補益肝腎,以固衝任。

此症與西醫「功能性子宮出血」或「子宮內膜息肉」等病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治療重整體辨證,調理陰陽氣血,以恢復經期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