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血不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血不定

經血不定,又稱月經不調,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載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此症泛指女子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等異常變化,與臟腑氣血失調、衝任二脈功能紊亂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月經的產生與調節依賴於腎氣-天癸-衝任-胞宮的生理軸線,任何環節失調皆可導致經血不定。主要病因包括:

  1. 氣血失和:氣虛則統攝無權,血虛則經血乏源;氣滯血瘀則經行不暢,或見經期延後、經量異常。
  2. 臟腑功能失調
    • 肝鬱: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可致月經先後無定期、經前乳脹。
    • 脾虛: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不足,常見經量少、色淡。
    • 腎虛:腎精虧損或陰陽失衡,多見經期紊亂、經量過少或崩漏。
  3. 外邪侵擾:寒、熱、濕邪客於胞宮,寒凝則血瘀,熱擾則迫血妄行,濕阻則經絡壅滯。

臨床表現

根據證型不同,症狀各異:

  • 周期異常:月經先期(提前)、後期(延後),或先後無定期。
  • 經量異常:過多(崩)、過少(漏),或時多時少。
  • 經色經質:色淡多屬虛寒,色紫暗多屬血瘀,質稠黏多為血熱。

證型辨治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常見證型與治則如下:

  1. 肝鬱氣滯:疏肝解鬱,方用逍遙散加減。
  2. 氣血兩虛:益氣養血,方選歸脾湯八珍湯
  3. 腎虛不足
    • 腎陽虛:溫補腎陽,用右歸丸
    • 腎陰虛:滋陰填精,用左歸丸
  4. 血熱妄行:清熱涼血,方取清經散(實熱)或兩地湯(虛熱)。
  5. 寒凝血瘀:溫經散寒,方用溫經湯少腹逐瘀湯

古籍論述

《聖濟總錄》指出:「婦人月水不調,由衝任氣虛,經脈痞澀。」強調衝任損傷為本。《婦科玉尺》進一步闡述:「經貴乎如期,若來或前或後,悉屬病態。」說明周期紊亂需審因論治。

此症涵蓋範圍廣泛,臨床須結合四診,細辨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