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血暴下兼帶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血暴下兼帶下
病證名,指婦女素有帶下病(赤白帶下),復因衝任氣虛,無法固攝經血,導致經血突然大量崩下,與帶下症狀並見。此證首載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三》,所述病機為臟腑久寒,衝任失調,氣虛不攝,故經血與帶下同病。
病因病機
- 臟腑虛寒: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寒凝胞宮,帶脈失約,故見帶下淋漓。
- 衝任氣虛:勞倦、房勞或久病耗氣,衝任不固,經血失於制約,遂致暴下。
- 寒熱夾雜:若帶下色赤,多兼血分鬱熱;色白則偏寒濕,然總以氣虛為本。
臨床表現
- 主症:經血驟然量多如崩,色淡或暗,質稀夾血塊;帶下量多,色白或赤白相兼,質黏稠或清稀。
- 兼症: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小腹冷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滑,脈沉弱或芤。
治法與方藥
- 治則:補氣攝血,溫固衝任,佐以止帶。
- 代表方:
- 地榆湯(《聖濟總錄》):地榆、當歸、艾葉、阿膠等,功在溫經止血,調和衝任。
- 加減應用:
- 若帶下赤白明顯,可加側柏葉、樗白皮以清熱固澀;
- 氣虛甚者,加黃耆、人參益氣舉陷;
- 腎陽不足者,配鹿角霜、菟絲子溫補下元。
相關理論延伸
- 帶下與崩漏關係:中醫認為帶下病多因濕邪下注,而崩漏責之衝任不固,二者同見時,需辨標本。此證以氣虛為本,帶下為標,故治法需標本兼顧,然重在益氣固脫。
- 衝任調攝:《婦人大全良方》強調「衝為血海,任主胞胎」,故調理衝任為治婦科血證關鍵,常選用艾葉、阿膠等溫養奇經之品。
此證屬婦科危急重症,歷代醫家多從虛寒論治,結合臨證變通,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