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血
名詞。見《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經之血。中醫理論中,經血為女子胞宮所化生,與衝脈、任脈及肝、腎、脾等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 來源與化生
經血主要由天癸、臟腑之精血及衝任二脈之氣血所化。《黃帝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天癸為腎中精氣所生,促使任脈通暢,衝脈氣血充盈,從而形成月經。 -
與臟腑關係
- 腎:主生殖,藏精,為經血化生之本。腎氣盛則天癸至,月經來潮。
- 肝:主疏泄,藏血,調節血量。肝氣條達則經血運行有序,肝血不足易致經量減少或閉經。
- 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經血充足,脾虛則可能導致經血過多或崩漏。
-
與經絡關係
- 衝脈:為「血海」,總領十二經氣血,與女子月經密切相關。衝脈盛則經血按時而下。
- 任脈:主胞胎,為「陰脈之海」,與衝脈協調,共同調節月經。
-
經血異常與辨證
中醫認為,經血的色、質、量、週期等變化可反映體內氣血陰陽狀態。- 經色:鮮紅多屬血熱,暗紅或紫黑多屬血瘀,淡紅多屬氣血虛。
- 經質:稠黏多屬血熱或濕熱,稀薄多屬氣虛或陽虛。
- 經量:過多可能為氣虛不攝或血熱妄行,過少可能為血虛或血瘀。
古籍記載
除《聖濟總錄》外,《婦人大全良方》、《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等亦對經血有詳細論述,強調其與臟腑、經絡、氣血的整體關係。
經血為女子生理重要表現,其調和與否直接反映身體健康狀態,亦為中醫婦科診治之關鍵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