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穴

一、定義與源流
經穴為中醫學特有之名詞,廣義而言,乃「十四經穴」之簡稱,指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之腧穴,為經絡系統中氣血輸注之核心部位。狹義而言,經穴為「五輸穴」之一,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其文曰:「所行為經」,意指經氣至此如渠水流暢,運行迅捷,故而得名。

二、經穴之定位與特性

  1. 分佈規律
    經穴(五輸穴之「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附近及前臂、小腿部,如肺經之「經渠」、脾經之「商丘」等。此類穴位處於經氣由淺入深、由小而大之轉折處,氣血流注較「滎穴」「輸穴」更為旺盛。
  2. 經穴與五行配屬
    依《難經·六十四難》,五輸穴中「經穴」屬金(陽經)或火(陰經),與其主治功能相應。如肺經屬金,其經穴「經渠」亦屬金,強化其調節氣機、肅降肺氣之效。

三、經穴之臨床應用

  1. 主治範疇

    •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指出:「病變於音者,取之經。」意指聲音嘶啞、咽喉病變可選經穴治療。
    • 《難經·六十八難》提出:「經主喘咳寒熱。」反映經穴擅長調理肺系疾患,如咳嗽、氣喘,以及外感寒熱之症。
  2. 配伍運用
    經穴常與其他五輸穴配合使用。例如:

    • 肺經病變,先取「輸穴」太淵(土)培土生金,再配「經穴」經渠(金)加強宣肺。
    • 結合原穴、絡穴,可調節整條經絡之氣血盛衰。

四、經穴與經絡理論之關聯
經穴為經絡系統中「線」與「點」結合之關鍵。十四經穴依經脈循行排列,反映「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原則。例如:

  • 手厥陰心包經之「間使」(經穴)位於前臂,可治心悸、胸悶,與心包經「主脈所生病」相呼應。
  • 足太陰脾經之「商丘」(經穴)近內踝,善治腹脹、泄瀉,體現脾經運化水濕之功能。

五、古籍選析
《針灸甲乙經》詳載各經穴之定位與刺灸法,如:「經渠,在寸口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三呼。」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針刺深度、手法與補瀉之辨證運用。

經穴之理論與實踐,深植於中醫「整體觀」與「辨證論治」體系,為針灸療效之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