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虛

經虛為中醫病證名,指經脈氣血空虛之病理狀態,與「絡滿」相對,首見於《素問·通評虛實論》:「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段經文揭示經脈氣血不足時,可伴隨絡脈氣血壅滯的複雜病機,反映人體氣血分布失衡的動態變化。

經虛的理論基礎

  1. 經絡氣血關係
    中醫認為,經脈為氣血運行之主幹,深而屬裏;絡脈為分支,淺而屬表。經脈氣血不足(經虛)時,氣血可能鬱滯於絡脈(絡滿),形成「虛中夾實」之象。《內經》以「尺膚熱滿」(絡脈壅滯生熱)與「脈口寒澀」(經脈氣血不足而澀滯)為辨證要點,說明經虛絡滿的典型表現。
  2. 與臟腑的關聯
    經脈氣血依賴臟腑化生,尤以脾胃為氣血之源,肝腎為精血之本。若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或肝腎虧虛、精血耗損,皆可導致經脈失養。例如:

    • 脾虛經虛:常見肢體乏力、肌肉萎軟,脈細弱。
    • 肝腎經虛:多見腰膝酸軟、月經量少,脈沉細。
  3. 病理演變
    經虛日久,可能進一步影響絡脈,形成「因虛致瘀」。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久病入絡,氣血膠結」,此時需兼顧補益經氣與疏通絡脈。

臨床表現與辨證

  • 主症:患處痿軟無力、麻木不仁,或局部凹陷;脈象細弱、沉遲,或見「脈口寒澀」之象。
  • 兼症:若絡脈壅滯,可伴局部腫脹、熱感(如《內經》「尺熱滿」),呈現虛實夾雜之候。

治法與用藥思路

中醫強調「虛則補之」,但需結合病位與兼證:

  • 補益經氣:以黃芪、人參、當歸等補氣養血,充實經脈。
  • 通調絡脈:若兼絡滿,可佐以丹參、雞血藤等活血通絡之品,標本兼顧。

經虛之證,需透過四診合參,辨析氣血虛實之所在,方能精準調治,恢復經絡氣血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