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泄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泄瀉
病證名,又稱經來泄瀉,指女性於月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大便溏薄或泄瀉的症狀,月經過後即自行緩解。此病多與脾腎功能失調相關,因經期氣血下注胞宮,脾腎之氣暫虛,水濕運化失常而致。
病因病機
- 脾氣虛弱:
素體脾虛,或飲食勞倦損傷脾氣,經行時氣血下注,脾氣益虛,運化水濕無力,濕濁下趨大腸,故見泄瀉。 - 腎陽不足:
腎陽虛衰,命門火弱,不能溫煦脾土,經行時氣血外泄,腎陽更虛,水穀不化,而致五更泄瀉或便溏。
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
1. 脾虛型
- 主症:
月經前或經期大便溏薄,甚或水穀不化,脘腹脹滿,神疲倦怠,肢體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或伴輕度浮腫。 - 舌脈: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
- 治法:健脾益氣,滲濕止瀉。
- 方藥:
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以白朮、茯苓、山藥健脾滲濕,黨參、甘草補中益氣,佐以砂仁、陳皮理氣醒脾。若濕重浮腫,可加澤瀉、車前子利水消腫。
2. 腎陽虛型
- 主症:
經前或經期黎明泄瀉(五更瀉),大便清稀,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 - 舌脈: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 治法:溫腎助陽,暖脾固腸。
- 方藥:
健固湯(《傅青主女科》)合四神丸(《證治準繩》),以補骨脂、肉豆蔻溫腎澀腸,吳茱萸、五味子散寒收斂,佐以人參、白朮健脾益氣。若腎虛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強溫陽之效。
其他相關證型
- 肝脾不調:
情志抑鬱,肝氣乘脾,症見經期腹痛泄瀉、瀉後痛減,胸脅脹悶,治宜疏肝健脾,方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 - 濕熱下注:
偶見經期泄瀉伴肛門灼熱、黏穢便,舌紅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濕,方選葛根芩連湯加減。
中醫理論延伸
經行泄瀉與衝任脈氣血變化密切相關。衝脈隸屬陽明,任脈主胞胎,經期衝任氣血充盛,若脾腎不足,則氣血失於統攝,水濕下注而為瀉。此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資生,故臨床常見脾腎同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調補先天與後天。
此病若反覆發作,可能進一步影響氣血生化,導致月經量少或經期紊亂,故早期調理尤為重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