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泄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經行泄瀉,是指經期大便泄瀉,經後則癒,呈周期性發作者。本症一般可持續數年,不經治療很難自癒,對身體健康有一定影響。如係某些腸胃疾病發生於月經期,引起泄瀉,或與月經周期無關的泄瀉,均不屬本篇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脾氣虛弱經行泄瀉:經行時大便溏薄,次數增加,或有少腹脹痛,月經先期,量多色淡,面色萎黃,面目與四肢虛浮腫脹,口淡乏味,飲食減少,帶下綿綿,舌質淡胖,苔薄膩,脈濡。
脾腎陽虛經行泄瀉:經行大便溏薄或如水樣,少腹冷痛且墜,面色蒼白或晦黯,形寒肢冷,月經後期,量少,腰痠腿軟,小便清長,帶下清稀,舌淡胖,苔薄,脈沉細。
肝木犯脾經行泄瀉:經前即有泄瀉,痛則欲瀉,瀉後痛減,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惡心嘔吐,經前乳脹,經期小腹脹痛,苔薄膩,脈弦或濡。
鑒別分析
脾氣虛弱經行泄瀉與脾腎陽虛經行泄瀉:同屬虛證。脾虛經行泄瀉,係由脾氣素虛,經行時血注衝脈,致脾氣更弱,清氣下陷,濕濁不化,停滯內聚而成。泄瀉日久,脾虛及腎,常導致脾腎陽虛。兩證的鑒別要點,主要從脾虛的腹脹浮腫,帶下綿綿,脾腎陽虛的少腹冷痛,腰膝痠軟,帶上清稀來區分。前者治宜健脾益氣,溫中止瀉,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後者治宜益氣溫腎,健脾止瀉,方用附子理中湯加澤瀉、胡蘆巴。
肝木犯脾經行泄瀉:由肝木偏亢,肝氣橫逆,克伐脾氣所致。其特點是痛則欲瀉,瀉後痛減,經前乳脹,胸脅脹悶。治宜疏肝和脾,扶土瀉木,方用痛瀉要方加香附、砂仁。
文獻別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經行聲啞及目暗、泄瀉、帶下等證》:"…所謂肝木侮土者,則左脈當弦,而右脈當弱。宜扶土而柔肝。亦有左關反軟,而右關反勁者,則所謂木乘土位,肝尤橫而土德益衰,宜參耆升陷、而參用柔馴肝木之法。"
《時氏醫書叢刊.中國婦科學》:"經行泄瀉:治療:兼寒者,香砂胃苓湯;兼熱者,葛根黃芩黃連湯;兼虛者,參苓白朮散;兼實者,枳實導滯湯。"
《葉天士女科全書》:"經來之時,五更泄瀉,如乳兒尿,此乃腎虛不必治脾,宜服理中湯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