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泄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瑕疵修訂:

經行泄瀉是指經期大便出現泄瀉情況,但在經期結束後會自癒,通常具有週期性的特徵。如果不經治療,這種情況往往持續數年,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本文所討論的範圍不包括那些由於某些腸胃疾病在月經期引起的泄瀉,以及與月經週期無關的泄瀉。

常見的症狀包括:

  1. 脾氣虛弱經行泄瀉:經期時大便呈現溏薄,次數增加,可能伴隨著少腹脹痛,月經提前,量多顏色淡,面色蒼白,臉部和四肢可能出現虛浮腫脹,口感淡乏味,飲食減少,帶下量增多,舌質淡胖,舌苔薄膩,脈濡。

  2. 脾腎陽虛經行泄瀉:經期時大便呈現溏薄或水樣,伴隨著少腹冷痛且下墜的感覺,面色可能蒼白或暗淡,身體感到寒冷,月經較後期,量少,腰痠腿軟,小便清長,帶下清稀,舌淡胖,苔薄,脈沉細。

  3. 肝木侵入脾經行泄瀉:在月經前即出現泄瀉,疼痛可以使人產生排便的慾望,排便後疼痛減輕,胸腹脹悶,噯氣,食慾不佳,產生噁心嘔吐的感覺,月經前乳房脹痛,經期出現小腹脹痛,舌苔薄膩,脈弦或濡。

鑒別分析:

脾氣虛弱經行泄瀉與脾腎陽虛經行泄瀉: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證。脾氣虛弱經行泄瀉是由於脾氣素虛,月經期間血液向下沖擊脈搏,使得脾氣更加虛弱,清氣向下沉降,濕濁無法消化而積滯形成。隨著泄瀉情況的持續,脾氣和腎氣通常都會虛弱。區分這兩種證候的關鍵點主要是通過脾氣虛弱的腹脹浮腫和帶下量增多,以及脾腎陽虛的少腹冷痛、腰膝酸軟和帶下清稀來鑒別。對於前者的治療應該強調健脾益氣,溫中止瀉,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對於後者的治療應該側重於益氣溫腎,健脾止瀉,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加澤瀉和胡蘆巴。

肝木侵入脾經行泄瀉:這種情況是由於肝木過旺,肝氣橫逆,侵犯了脾氣所致。其特點是疼痛可以引發排便的需求,排便後疼痛減輕,月經前出現乳房脹痛,胸腹脹悶。治療應該針對疏肝和脾氣,扶土瀉木,可以使用痛瀉要方加上香附和砂仁的藥方。

參考文獻:

  1.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經行聲啞及目暗、泄瀉、帶下等證》:"…肝木侵入脾土,則左脈顯得弦,而右脈顯得虛弱。治療應該扶持土氣,柔化肝氣。當左關脈弱,而右關脈強壯,這種情況可以稱為木乘土位,表示肝的侵略特別嚴重,土的資望逐漸衰退,這時應該使用參耆升陷和柔化肝木的方法。"

  2. 《時氏醫書叢刊.中國婦科學》:"經行泄瀉的治療方法有:如果伴有寒冷的症狀,可以使用香砂胃苓湯;如果伴有熱症,可以使用葛根黃芩黃連湯;如果伴有虛弱症狀,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如果伴有實證,可以使用 枳實導滯湯。"

  3. 《葉天士女科全書》:"在月經期間,出現五更泄瀉,如乳兒尿一樣,這表明腎氣虛弱,不需要治療脾氣,應該服用理中湯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