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先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先期
病名:亦稱「月經先期」、「一月經再行」、「經水先期」、「經早」等,指女子月經週期較正常提前一週以上,甚或一月內兩次來潮者。此症首見於《婦人大全良方》,屬月經失調範疇,其病因病機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尤以衝任二脈受損為關鍵。
病因病機:
- 血熱:
- 實熱:素體陽盛,或過食辛燥,熱伏衝任,迫血妄行。
- 虛熱:陰虛內熱,津虧血燥,虛火擾動血海,如《傅青主女科》云:「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有餘也。」
- 氣虛:
- 勞倦傷脾,中氣不足,統攝無權,衝任不固,如《景岳全書》載:「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
- 肝鬱:
-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鬱化火,木火熾盛,下擾血海,致經血非時而下。
證型辨治:
- 血熱經行先期:經量多、色深紅質稠,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清經散(《傅青主女科》)。
- 虛熱經行先期:經量少、色紅質稀,顴紅潮熱,脈細數。治宜養陰清熱,方用兩地湯(《傅青主女科》)。
- 氣虛經行先期:經量多、色淡質稀,神疲氣短,脈弱。治宜補氣攝血,方用歸脾湯(《濟生方》)。
- 肝鬱經行先期:經行不暢,色紫紅有塊,胸脅脹痛,脈弦數。治宜疏肝清熱,方用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指出:「經來先期,有熱有虛,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強調辨證需分虛實。另《葉天士女科》提及:「肝氣鬱則血不藏,脾氣弱則血不統」,闡明肝脾功能失調與經期提前之關聯。
病理特點:
本病以「熱迫血行」或「氣不攝血」為核心,病位主要在肝、脾、腎三臟,臨床須結合經色、經質、脈象等,辨明寒熱虛實,方可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