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先後無定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先後無定期

病名
經行先後無定期,亦稱「經行或前或後」、「經亂」、「經水先後無定期」、「經水無常」、「經血不定」等,屬月經不調範疇。其特徵為月經週期紊亂,或提前,或延後,無固定規律,連續數月皆然。此病多因肝鬱、腎虛、脾虛或血瘀所致,導致沖任失調,氣血運行失常,進而影響月經週期。

病因病機

  1. 肝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疏泄失常,致使氣機紊亂,血海蓄溢失度,故經期先後不定。
  2. 腎虛: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腎主封藏失職,沖任不固,月經週期因而紊亂。
  3. 脾虛:飲食勞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統攝無權,血海盈虧失調,遂致經期先後不一。
  4. 血瘀:經期感寒,或氣滯血行不暢,瘀血內阻,沖任氣血運行受阻,故經期錯亂,且經血夾瘀塊。

證型與治法

  1. 肝鬱證

    • 主證:經期或先或後,經量或多或少,色黯紅,胸脅、乳房脹痛,情志抑鬱,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 治法:疏肝解鬱,調理沖任。
    • 方藥:逍遙散加減。若肝鬱化熱,可加丹皮、梔子清熱涼血。
  2. 腎虛證

    • 主證:經行先後不定,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膝痠軟,夜尿頻多,舌淡苔薄,脈沉弱。
    • 治法:補腎益精,固沖調經。
    • 方藥:固陰煎或歸腎丸加減。偏腎陽虛者,可加肉桂、附子溫補腎陽。
  3. 脾虛證

    • 主證:經期紊亂,經量多而色淡,質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或面浮肢腫,舌淡胖有齒痕,脈濡弱。
    • 治法:健脾益氣,滲濕調經。
    •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若氣虛下陷,可加黃耆、升麻益氣升提。
  4. 血瘀證

    • 主證:經期先後不定,經量乍多乍少,色紫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
    • 治法: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若寒凝血瘀,可加肉桂、吳茱萸溫經散寒。

總結
經行先後無定期之病機關鍵在於沖任失調,氣血失和,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針對肝鬱、腎虛、脾虛、血瘀等不同證型,施以相應治法,以恢復月經週期之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