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吐血

病名:見於《紅線女博識摘腴》,屬中醫婦科月經病範疇,指女性於經行期間出現週期性吐血之症。

病因病機

  1. 胃熱熾盛:多因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久化火,致胃中積熱,熱傷胃絡,血隨沖氣上逆而吐血。
  2. 沖氣上逆:經行時沖脈氣血旺盛,若胃熱未清,熱迫血妄行,血不循經,上逆而為吐血。
  3. 陰虛火旺:素體陰虛,虛火內擾,灼傷血絡,亦可致經行吐血。

臨床表現

  • 經期吐血,血色多黯紅,或夾雜食物殘渣。
  • 月經量少,或經血不暢,色紫暗。
  • 伴隨症狀:口乾口苦、心煩易怒、胸脅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等胃熱或肝火證候。

辨證論治

  1. 胃熱熾盛證
    •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三黃四物湯(黃連、黃芩、大黃合四物湯)加減,或玉女煎(石膏、知母、麥冬、生地、牛膝)引血下行。
  2. 肝火犯胃證
    • 治法:疏肝瀉火,和胃降逆。
    •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黃芩、黃連、代赭石等。
  3. 陰虛火旺證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方藥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合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

古籍參考

  • 《醫宗金鑒》提及「經行吐血,責之衝任伏熱」,強調熱邪伏於沖任,需清熱涼血。
  • 《傅青主女科》認為此症與肝氣逆亂有關,主張平肝降火以調經。

針灸療法
可取內庭(清胃火)、太沖(瀉肝火)、膈俞(理血止血)等穴,配合艾灸或刺絡放血以調理氣血。

預後調護
本症與月經週期相關,治療需結合調經,使氣血下行歸經。長期未癒者,需防陰血耗傷,轉為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