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身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身痛

病證名,首載於《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指婦女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周身或肢體疼痛的病症。其病因病機主要與外邪侵襲、氣血失調及經絡阻滯相關,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分型論治。

病因病機

  1. 外邪客表,營衛失和:經期氣血下注沖任,腠理疏鬆,易感風寒濕邪,邪客經絡,營衛運行不暢,發為身痛。
  2. 血虛失養:素體血虛,或經量過多,筋脈失於濡養,致肢體酸麻疼痛。
  3. 瘀血阻絡:氣滯血瘀,經血運行不暢,瘀阻脈絡,「不通則痛」,常見於經前疼痛劇烈者。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外感表證

  • 表實證:症見經行身痛而脹,惡寒無汗,發熱,脈浮緊。此為寒邪束表,營衛閉鬱。
    • 治法:辛溫解表,散寒通絡。
    • 方藥:麻黃四物湯(四物湯加麻黃、桂枝)。
  • 表虛證:身痛不脹,汗出惡風,脈浮緩。屬衛陽不固,營陰外泄。
    • 治法:調和營衛,溫經止痛。
    • 方藥:桂枝四物湯(四物湯加桂枝、芍藥、甘草)。

2. 血脈壅滯

無表證而身痛者,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壅滯。

  • 治法:活血通絡,疏風止痛。
  • 方藥:四物湯加羌活、桂枝,以養血活血,溫通經脈。

3. 血虛失榮

症見經後肢體酸痛麻木,神疲乏力,經色淡質稀,舌淡脈細。

  • 治法:益氣養血,柔筋止痛。
  • 方藥: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補虛緩急。

4. 瘀血阻絡

症見經前肢體刺痛拒按,經色紫黯有塊,舌黯或有瘀斑。

  •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 方藥:桃紅飲(桃仁、紅花、川芎、當歸尾、威靈仙)加黃芪、桂枝,以增強益氣通陽之效。

中醫理論延伸

  • 與沖任關係:經行身痛與沖任氣血盈虧密切相關。經期沖任氣血驟虛,外邪易乘虛而入,或內生瘀滯,故治療需兼顧調沖任。
  • 經絡辨證:疼痛部位可循經絡辨證,如太陽經病多見項背痛,少陽經病多見脅肋掣痛,選藥時可配伍引經藥,如羌活(太陽)、柴胡(少陽)。

此病證需結合月經周期調治,經前以疏泄通絡為主,經後以補益為要,標本兼顧,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