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衄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衄血
病證名,首載於《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指女性每逢經期或經前後,出現鼻衄(鼻出血)或齒衄(牙齦出血)的症狀,又稱「倒經」或「逆經」。此症與沖脈氣血上逆相關,因月經期間沖脈氣血旺盛,若體內陰陽失衡,血熱妄行或虛火上炎,則迫血離經,發為衄血。
病因病機
- 肝鬱化火: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沖脈隸屬陽明而附於肝,肝火挾沖氣上逆,灼傷肺絡,血隨火升,溢出鼻竅或齒齦。
- 肺腎陰虛: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液,肺腎陰虧,虛火內生。經期沖氣盛,虛火隨之上炎,灼傷肺絡而衄血。
辨證分型與治療
-
肝火犯肺證
- 症狀:經前或經期衄血,量多色紅,伴急躁易怒、口苦咽乾、胸脅脹痛,或咳嗽痰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 治法:疏肝瀉火,涼血止血。
-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鬱金、白茅根。若火熱熾盛,可酌加黃芩、生地以清熱涼血。
-
肺腎陰虛證
- 症狀:衄血量少色黯紅,午後潮熱、咽乾咳嗽、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 治法:滋陰降火,潤肺止血。
- 方藥:順經湯加牛膝引血下行;或麥門冬湯去人參、半夏,加生地、玄參、知母、白茅根。若陰虛甚者,可配合六味地黃丸加減。
中醫理論延伸
- 沖任與衄血的關係:沖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與月經密切相關。若沖任氣血失調,火熱上沖,則血不循常道而外溢。
- 氣血升降理論:生理狀態下,肝主升發,肺主肅降,二者協調則氣機暢通。若肝火亢逆,肺失肅降,則血隨氣逆,發為衄血。
此症需與單純鼻衄或其他出血性疾病鑑別,治療上注重調理沖任、平衡氣血,並根據虛實標本選方用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