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或前或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或前或後

經行或前或後,又稱經行先後無定期,屬中醫婦科常見月經病證之一,首見於清代陳稚泉所著《婦科心得》。此症指女子月經週期紊亂,或提前、或延後,先後錯雜,無固定規律,連續出現三個週期以上,並伴隨相關不適症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月經週期依賴肝、脾、腎三臟協調,尤以肝氣疏泄腎氣封藏之平衡為關鍵。若情志失調、勞倦過度或先天稟賦不足,導致氣血失和、衝任失調,則發為此症。具體病機可分以下三類:

  1. 肝鬱氣滯
    情志抑鬱或忿怒傷肝,致使肝失疏泄,氣機逆亂。肝司血海,氣滯則血行不暢,月經或阻滯而延後,或迫血妄行而提前,遂見週期先後不定。
  2. 脾腎兩虛
    脾主統血,腎主封藏。若飲食勞倦損脾,或房勞多產傷腎,脾虛則血失統攝,腎虛則衝任不固,血海蓄溢失常,故經期紊亂。
  3. 氣血不足
    素體虛弱,或久病耗傷氣血,血海空虛,經源匱乏,以致經行遲滯;氣虛失於固攝,又可能致經血先期而下,形成週期前後不定的表現。

辨證分型

臨床常見證型如下:

  1. 肝鬱證

    • 主症:經期或前或後,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質稠夾血塊。
    • 兼症:胸脅脹滿,乳房脹痛,噯氣頻作,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2. 脾腎兩虛證

    • 主症:經行先後不定,量少色淡、質清稀。
    • 兼症: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脈沉弱。
  3. 氣血虛弱證

    • 主症:經期紊亂,量少色淡,淋漓不盡。
    • 兼症: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悸怔忡,舌淡、脈細弱。

治療原則

中醫治法以調和氣血、疏肝健脾補腎為主,依證型選方:

  • 肝鬱者,宜疏肝理氣,方用逍遙散加減。
  • 脾腎虛者,宜健脾益腎,方選固本止崩湯歸脾湯右歸丸
  • 氣血不足者,當益氣養血,常用八珍湯人參養榮湯

此症與西醫「月經不規律」相關,但中醫強調整體調理,針對體質偏差加以糾正,以恢復衝任氣血之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