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腹痛

病證名,見於《婦人大全良方》卷一,指女性於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待經血排淨後,疼痛自然緩解。此症屬中醫「痛經」範疇,臨床依據病因病機可分為「實證」與「虛證」兩大類,並與氣血運行失調、臟腑功能異常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導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瘀阻胞宮,發為疼痛。其特點為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色暗夾血塊,塊下痛減。
  2. 寒凝血瘀:經期感寒或過食生冷,寒邪客於胞宮,血脈凝滯不通,不通則痛。表現為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而色暗。
  3. 氣血虛弱:素體氣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傷氣血,經行時氣血更虛,胞脈失養而痛。症見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按之痛減,經色淡質稀。
  4. 肝腎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損及肝腎,精血虧虛,經後血海空虛,胞脈失濡而痛,多伴腰骶痠軟、頭暈耳鳴。

辨證分型

  • 實證痛經:多因氣滯、寒凝、濕熱等邪氣阻滯經脈,疼痛發作於經前或經期,痛勢劇烈,拒按,經血排出不暢。
  • 虛證痛經:因氣血肝腎不足,疼痛多見於經後,痛勢綿綿,喜按,經量少而質稀。

中醫治法

中醫治療以「通則不痛」與「榮則不痛」為原則,實證宜理氣活血、溫經散瘀,虛證宜補益氣血、調養肝腎。常用方劑如:

  • 膈下逐瘀湯(治氣滯血瘀)
  • 少腹逐瘀湯(治寒凝血瘀)
  • 聖愈湯(治氣血虛弱)
  • 調肝湯(治肝腎虧虛)

此外,針灸常取關元、三陰交、血海等穴,以調和衝任、疏通經絡。外治法如艾灸、熱敷亦可輔助緩解寒凝所致疼痛。

經行腹痛反映體內氣血陰陽失衡,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針對病機根本調理,以恢復胞宮氣血暢通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