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經行發熱是指女性在經前或經期出現發熱的症狀,在經後則會退燒。如果只是偶然一次發熱的情況則不算是經行發熱。

以下是常見的經行發熱的證候及其特徵:

  1. 肝鬱化火經行發熱:經前或經期出現低熱,經後則退燒;月經提前,量多,呈紫色且黏稠;可能還會伴有胸悶脅脹,心煩,頭暈,面紅目赤,口苦咽乾等症狀;舌質偏紅,苔薄或黃膩;脈搏弦而數。

  2. 陰虛火旺經行發熱:平時身體有輕微的低熱,但在經期時,發熱症狀會加重;月經大多提前,量少,呈暗紅色;可能還會伴有心中煩熱,口乾咽燥,頭暈目眩,體重減輕等症狀;舌紅,苔薄;脈細而數。

  3. 外感風寒經行發熱:每次經前或經期,都會出現發熱和惡寒的症狀,全身都感到疼痛,還可能伴有頭痛和鼻塞;月經量少,呈淡色;可能還會有小腹隱痛的感覺;舌淡,苔薄而白;脈浮緩或浮滑。

  4. 外感風熱經行發熱:每次經前或經期,會有發熱的症狀,但不會有惡寒感;可能還會伴有流鼻涕,頭痛以及腫痛,口渴咽痛等症狀;月經可能會提前,量稍微多一些,顏色紅;舌紅,苔薄黃;脈搏浮數。

  5. 胞宮血瘀經行發熱:經前或經期會有低熱的症狀;月經量少,顏色呈褐色且黏稠;可能還會伴有少腹疼痛,疼痛感如針刺,腰部僵硬轉側困難,面色暗淡,失眠多夢,口乾不想喝水等症狀;舌質暗紅或有紫斑;脈搏弦滑。

  6. 氣虛血虧經行發熱:經期會有微熱的感覺;月經可能會提前,量多,顏色淡;可能還會伴有心悸失眠,容易疲倦,頭昏眼花等症狀;舌體胖嫩,苔薄;脈細而稍微數。

鑒別分析:

  1. 肝鬱化火經行發熱和胞宮血瘀經行發熱:兩者都屬於經行發熱的實證。肝鬱化火經行發熱是由於情緒不穩或睡眠不足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發熱,並伴有胸腹脹痛,心煩頭暈等症狀;舌質偏紅,脈搏弦數。治療宜疏肝解鬱,清熱調經,可以使用丹皮逍遙散等方劑。胞宮血瘀經行發熱多是由於經血在子宮停滯不流通而引起,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低熱,月經量少,顏色為褐色且黏稠,且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狀;治療宜活血化瘀,清熱調經,可以使用莪朮湯等方劑。

  2. 外感風寒經行發熱和外感風熱經行發熱: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受到外界的風邪入侵而引起的。兩者的不同在於感受的病邪不同。外感風寒經行發熱表現為經前或經期發熱和惡寒,全身疼痛,頭痛鼻塞等症狀;月經量少,顏色淡;舌淡,苔薄白;脈浮緩或浮滑。治療宜祛風調經,可以使用桂枝加荊芥四物湯等方劑。外感風熱經行發熱表現為經前或經期發熱,但無惡寒感;可能還會伴有清鼻涕,頭痛和腫痛,口乾咽痛等症狀;月經可能提前,經量稍多,顏色為紅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宜清熱調經,可以使用銀翹散加減等方劑。

  3. 陰虛火旺經行發熱和氣虛血虧經行發熱: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虛證。陰虛火旺經行發熱多是因為體內陰虛,或月經量多導致陰血不足而引起內熱。臨床表現為下午時發熱明顯,體重減輕,口乾咽燥,心中煩熱等症狀;舌紅,苔少;脈細數。治療宜滋陰清熱調經,可以使用加味地骨皮飲等方劑。氣虛血虧經行發熱常常是由於長期慢性病或脾胃虛弱,使得氣血不足,逢經期氣血更虛所致。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低熱,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怔忡,月經顏色淡,舌體胖嫩,苔薄;脈細略數。治療宜補氣養血,可以使用八珍湯加減等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