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行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行發熱

經行發熱,亦稱經來發熱,是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見於清代《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此證特指婦女每逢月經來潮前後,或正值經期,出現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周期性症狀,屬於月經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行發熱的發生與月經期間氣血陰陽的變化密切相關,其病機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外邪侵襲:經期氣血下注胞宮,衛外之氣相對不足,易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導致營衛失和而發熱。
  2. 陰虛內熱: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液,經行時陰血更虛,陰不制陽,虛熱內生。
  3. 血虛挾滯:氣血不足,經行時血海空虛,兼有氣滯血瘀,鬱而化熱。
  4. 血熱外泛:陽盛體質,或過食辛熱,熱伏衝任,經行時血熱外發。
  5.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經行時氣血變化引動肝火。

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

1. 外感風寒證

主症:經行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月經量少色黯。 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調和營血。 方藥:四物湯加麻黃、桂枝。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養血調經,加麻黃發汗解表,桂枝溫通經脈。

2. 外感風熱證

主症:經行發熱微惡風,有汗,咽痛,口微渴,月經色紅量多。 舌脈: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和營。 方藥:四物湯加金銀花、連翹、薄荷。取四物湯調血之本,加清熱解表之品。

3. 陰虛內熱證

主症:經行午後潮熱,顴紅,五心煩熱,夜寐盜汗,月經量少色紅。 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六神湯(生地、當歸、白芍、川芎、黃芩、柴胡)加地骨皮、青蒿。六神湯養血滋陰,加清虛熱之品。

4. 血虛挾滯證

主症:經前潮熱,經量少色紫有塊,小腹脹痛拒按,頭暈目眩,大便燥結。 舌脈:舌黯紅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養血調經,化瘀退熱。 方藥: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生薑)加丹皮、桃仁、延胡索。逍遙散疏肝健脾,加活血化瘀之品。

5. 血熱外泛證

主症:經行高熱不惡寒,肌膚灼熱無汗,口燥咽乾喜冷飲,月經量多色深紅。 舌脈:舌紅絳,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涼血,瀉火調經。 方藥:地骨皮飲(地骨皮、丹皮、生地、白芍、當歸、川芎)加胡黃連、知母。地骨皮飲清血分熱,加清熱瀉火之品。

6. 肝鬱化火證

主症:經前發熱煩躁,胸脅脹痛,口苦咽乾,月經提前量多色紫紅。 舌脈: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解鬱,清熱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逍遙散加丹皮、梔子)加黃芩、夏枯草。

中醫理論探討

從經絡理論看,經行發熱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衝為血海,任主胞胎,月經來潮時,衝任氣血變化劇烈,若陰陽失調,則易出現發熱症狀。

從氣血津液角度分析,經行時陰血下注,陽氣相對偏盛,若素體陰虛,則陽無所制而發熱;若氣血不足,衛外不固,則易感外邪;若氣滯血瘀,鬱久化熱,則見瘀熱之證。

從臟腑關係而言,肝主藏血,腎主生殖,脾主統血,經行發熱多與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相關。肝鬱化火、腎陰虧虛、脾虛生濕均可導致不同類型的經行發熱。

歷代醫家對經行發熱的認識不斷深化,除上述常見證型外,尚有氣虛發熱濕熱蘊結等證型,臨床需仔細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