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信

名詞出處
「經信」一詞首見於宋代醫家陳自明所著《婦人大全良方》卷一,書中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經信者,月水之別名也。」此處明確指出「經信」即為月經之代稱,與「月事」「天癸」等詞互通,皆指女性週期性子宮出血之生理現象。

中醫理論基礎

  1.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
    中醫認為,經信之生成與調節,主要與「腎-天癸-衝任-胞宮」軸線密切相關:

    • 腎氣:主生殖發育,《素問·上古天真論》載「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強調腎氣充盛後,天癸始能化生,促使月經來潮。
    • 肝血:肝藏血,主疏泄,肝血充足則經量適中,肝氣條達則經期規律。若肝鬱血虛,常見經信延期或經行不暢。
    •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脾胃虛弱可致經信量少或崩漏。
    • 衝任二脈: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協調則月事按時而下。
  2. 氣血與經信
    經信之本質為「血」,其運行賴「氣」之推動。氣血調和則經信如期,若氣滯血瘀則見痛經、血塊;氣虛不攝則經量過多;血熱妄行則經期提前。

臨床相關術語

  • 經候:指月經之週期、色、質、量等表現,如《景岳全書》提及「經候不調」之辨證。
  • 信水:亦為月經別稱,強調其週期性如潮信有期。
  • 月經病:泛指經信異常之病症,如經閉、崩漏、經行頭痛等,皆可從氣血陰陽失衡論治。

古籍論述補充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釋:「經信者,言其信而有徵也。」意指月經如自然規律般準時而至,反映女性生理健康狀態。若經信失調,則需辨明寒熱虛實,如血寒者溫經散寒,血熱者清熱涼血,虛者補益,實者疏泄。

總結
「經信」一詞承載中醫對月經生理及病理之深刻觀察,其理論根植於臟腑、氣血、經絡之整體觀念,為婦科診療之核心概念。歷代醫家透過對此名詞之詮釋,逐步完善月經病之辨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