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外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外穴
定義與歷史沿革
經外穴,舊稱「經外奇穴」,為中醫腧穴分類之一。1991年1月1日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正式更名為「經外穴」。所謂「奇」,乃相對於「常」而言,意指此類穴位雖有明確名稱與定位,臨床應用亦具顯著療效,然尚未歸入十四經系統之中。
經外穴之記載,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如《素問·刺瘧論》提及「刺十指間」、「刺舌下兩脈」等,皆屬此類。後世醫籍如《千金要方》、《外臺秘要》進一步收錄諸多經外穴,至明代《奇效良方》始專設「奇穴」一門,系統整理此類腧穴。
與經絡之關係
經外穴雖未納入十四經系統,然其分佈與經絡密切相關。例如:
- 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與督脈相聯。
- 太陽穴:位於顳部,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應。
部分經外穴後經考證,補充至十四經穴中,如督脈之陽關、中樞、靈臺,以及膀胱經之眉衝、膏肓俞、厥陰俞等。
現代發展
隨針灸學術演進,現代臨床發現諸多新穴,如:
- 闌尾穴:位於足三里穴下約二寸,常用於診治闌尾炎。
- 球後穴:位於眶下緣外側,主治眼疾。
此類新穴亦歸於經外穴範疇,進一步豐富針灸治療體系。經外穴之應用,體現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靈活性,亦反映腧穴學之持續發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