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乍來乍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乍來乍多
病名:指月經週期紊亂,經血忽至且量多,屬中醫「月經不調」範疇。此症多因陰陽失調、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所致,臨床表現為經期提前、經量驟增,甚或崩漏不止。
病因病機:
- 陽氣乘陰,血熱流散:
秦景明《女科醫宗大成》指出,此症因「陽氣過盛,迫血妄行」,熱邪擾動衝任二脈,血海不寧,致經血非時而下,量多勢急。熱邪可分實熱與虛熱:- 實熱:多因情志化火,或過食辛辣,肝胃火熾,迫血妄行。
- 虛熱:素體陰虛,或久病傷陰,虛火內擾,血失固攝。
-
氣虛不固:
勞倦過度,或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統攝無權,血失約束而外溢。
證型與治法:
-
血熱證:
- 主症:經血色深紅、質稠,伴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
- 治法:清熱涼血,固衝止血。
- 方藥:秦景明所載「三黃湯」加減(熟地、黃芩、黃芪、茯苓、當歸、蒲黃、人參、甘草),其中黃芩清肝熱,熟地滋陰,黃芪益氣攝血,蒲黃化瘀止血。若實熱甚,可加梔子、丹皮;虛熱者,加地骨皮、女貞子。
-
氣虛證:
- 主症:經血色淡、質稀,氣短乏力,舌淡脈弱。
- 治法:補氣攝血,升舉中陽。
- 方藥:舉元煎(人參、黃芪、白朮、升麻、甘草)或歸脾湯加減,佐以阿膠、艾葉溫經止血。
古籍補充:
《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經水暴下」者,可因「勞傷臟腑,衝任虛損」,強調調補肝脾腎三臟;《傅青主女科》則以「清經散」治血熱妄行,方中黃柏、青蒿清熱,白芍斂陰,體現「清火而不傷陰」之旨。
現代中醫觀點:
此症與西醫「功能性子宮出血」相似,中醫辨證時需結合月經週期、色質及全身症狀,區分寒熱虛實。臨床亦常見「血瘀證」,經血夾塊、腹痛拒按,治以化瘀止血,方用失笑散合四物湯。
附註:
「經乍來乍多」若遷延不癒,可能發展為「崩漏」,需及早調治。歷代醫家重視「治未病」,強調經期前後調理氣血,以平為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