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隧
在中醫學理論中,經隧是指潛佈於人體表層以下,運行氣血的主要通路,為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素問·調經論》云:「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此處強調經隧是五臟氣血運行的通道,若氣血運行失調,則百病叢生,故調理經隧為治病之關鍵。
經隧與經絡的關係
經隧與經絡概念密切相關,但更側重於深層的氣血運行路徑。《靈樞·玉版》指出:「經隧者,五藏六腑之大絡也。」說明經隧不僅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更是連接五臟六腑的重要網絡。經絡系統包含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及絡脈等,而經隧則可視為這些經絡的深層結構,尤其與臟腑之間的氣血輸布密切相關。
生理功能
- 運行氣血:經隧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路,使營衛之氣周流全身,滋養臟腑組織。
- 聯絡臟腑:經隧內聯五臟六腑,外絡肢節皮毛,形成人體整體的生理聯繫。
- 調節陰陽:通過經隧的氣血運行,維持人體陰陽平衡,使機體功能協調。
病理影響
若經隧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則可能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疾病。如《黃帝內經》所言,血氣不和則百病生,故臨床上針灸、推拿等療法常以疏通經隧為主要手段,以恢復氣血流通。
與現代醫學的對照
現代醫學中的血管、神經等結構,部分功能與中醫經隧概念有相似之處,但中醫的經隧更強調其功能性的氣血運行與整體調節作用,而非單純的解剖結構。
綜上所述,經隧在中醫理論中佔據核心地位,既是生理活動的基礎,也是病理變化的關鍵環節,理解其運作機制對於掌握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至關重要。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