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或多或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或多或少

病名
「經水或多或少」一症,首載於《竹林寺女科秘方》,屬月經不調範疇,指女性行經時經血量時多時少,週期或量數不定。此病多因情志失調、臟腑氣血失和所致,尤與肝、脾、衝任二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肝鬱脾虛:情志抑鬱,肝氣鬱結,久則化熱;脾虛則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血海空虛。肝鬱熱擾衝任,脾虛血失統攝,故經量多寡無常。
  2. 虛熱傷絡:肝鬱化熱,耗傷陰血,虛熱內生,進一步損傷衝任,致經血失於調攝。
  3. 衝任失養:肝脾功能失調,衝任二脈氣血虧虛,兼受熱邪煎灼,血行紊亂,故見經水乍多乍少。

臨床表現

  • 主症:經血量時多時少,或經期先後不定。
  • 兼症:面色萎黃無華、頭目眩暈、脘悶納呆、五心煩熱(手心、足心、心胸煩熱)、舌質偏紅或淡、脈弦細或細數。

辨證分型

  1. 肝鬱脾虛兼熱證:經量多時色深紅、質稠,少時色淡、質稀,伴胸脅脹滿、口苦咽乾。
  2. 氣血兩虛證:經色淡紅、質清稀,眩暈心悸,舌淡脈弱。

治法與方藥

  1. 清熱養血法(治標):適用於虛熱明顯者。
    • 清涼散:黃芩清肝熱,知母滋陰降火,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丹皮涼血散瘀,茯苓健脾寧心。此方先退虛熱,調和血分。
  2. 調經和血法(治本):熱退後以養血調經為主。
    • 調經四物湯:以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為基礎,補血調經;加香附疏肝解鬱,砂仁醒脾和胃,丹皮、黃芩清餘熱,生薑溫中和藥。全方共奏養血疏肝、健脾調經之效。

其他中醫見解

  • 《婦科玉尺》提及:「經水不調,多因七情所傷,氣血乖戾。」強調情志調攝之重要性。
  • 若兼見腰膝痠軟、耳鳴,可酌加熟地、山茱萸補益腎精;若血瘀明顯,經血夾塊,可加桃仁、紅花活血通經。

此症需辨明虛實寒熱,標本兼治,尤重調理肝脾,使氣血調和,則經候自復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