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忽來忽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忽來忽斷
病證名,見於《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婦女行經期間,經血時斷時續、來去不定的症狀,又稱「經來斷續」。此症多因氣血失調、肝鬱氣滯,或衝任二脈功能紊亂所致,屬月經不調之範疇。
病因病機
-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疏泄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故經水時斷時續。
- 氣血虛弱:素體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氣血難以充盈衝任,經血運行無力,因而斷續不暢。
- 衝任失調: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若衝任二脈受寒、熱、瘀等邪氣侵擾,血海蓄溢失常,則經水來去不定。
- 瘀血內阻:經期感寒,或氣滯血瘀,瘀阻胞脈,血行不暢,致經血忽來忽止。
臨床表現
經期血量不穩,時多時少,或行經數日後驟停,隔日復來,伴隨小腹脹痛、胸脅不舒,或腰痠乏力等症。若兼見血色暗紫、血塊,多屬氣滯血瘀;若經色淡紅、質稀,則多為氣血不足。
中醫辨證論治
- 肝鬱氣滯證:治宜疏肝解鬱、和血調經,方用逍遙散加減,或柴胡疏肝散。
- 氣血兩虛證:治宜益氣養血、調補衝任,方選八珍湯或歸脾湯。
- 瘀血阻絡證:治宜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方用桃紅四物湯或少腹逐瘀湯。
- 衝任不固證:治宜調補衝任、固攝經血,方用固衝湯加減。
古籍參考
《傅青主女科》強調此症與肝脾功能密切相關,主張調和氣血為治療核心,並注重辨別虛實寒熱,以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