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黑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黑灰

病證名,出自《女科秘寶》,指女子月經來潮時經血色澤灰黑,質地黏稠或稀薄,多因體質虛弱、氣血衰微,導致衝任二脈失養,經血化源不足,運行不暢所致。

病因病機

  1. 氣血兩虛: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氣血虧損,衝任空虛,經血失於濡養,故色見灰黑。
  2. 寒凝血瘀:素體陽虛,寒邪內侵,客於胞宮,血得寒則凝,瘀滯日久,經血運行不暢,色澤轉為灰黑。
  3. 肝鬱化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則化熱,熱灼陰血,兼挾瘀滯,致使經血暗濁。

臨床表現

  • 主症:經血色灰黑,質或稠或稀,經量多寡不一。
  • 兼症
    • 氣血虛者:面色萎黃或青白,神疲嗜臥,頭暈目眩,心悸氣短。
    • 寒凝血瘀者:少腹冷痛,得溫則減,四肢不溫。
    • 肝鬱化熱者:五心煩熱,口苦咽乾,胸脅脹悶。

治法與方藥

  1. 氣血雙補:適用於氣血虛弱證,方選八珍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黃芪、阿膠,以益氣養血,調補衝任。
  2. 溫經散寒:適用於寒凝血瘀證,方選溫經湯(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佐以艾葉、香附,以暖宮散寒,活血通經。
  3. 疏肝清熱:適用於肝鬱化熱證,方選丹梔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甘草、薄荷、生薑、丹皮、梔子),加生地、赤芍,以疏肝解鬱,涼血調經。

古籍參考

《女科秘寶》記載本證以調經丸(四物湯加三棱、莪朮、良薑、大茴、小茴、檳榔、枳殼、延胡索、烏藥)改作湯劑服用,重在行氣活血、溫通經脈,適用於兼見氣滯血瘀、少腹疼痛者。

辨證要點

需結合經血色澤、質地、兼症及舌脈綜合判斷:

  • 氣血虛:舌淡苔薄,脈細弱。
  • 寒凝血瘀:舌暗苔白,脈沉緊。
  • 肝鬱化熱:舌紅苔黃,脈弦數。

此證屬月經病範疇,臨床須細審病機,辨明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