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否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否澀

定義與病因
經水否澀為中醫婦科病名,首載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三》「婦人瘀血」篇,指女性因衝任二脈氣虛,導致經血蓄積不行,或產後惡露未盡,復感風冷邪氣,寒凝血瘀,結於胞宮或臍腹。瘀血內阻,進一步使經水運行澀滯不通,臨床表現為月經閉止、週期紊亂,或經行不暢、色紫暗夾血塊,並伴隨面黃肌瘦、腰腹重痛、煩渴憎寒等全身症狀。

病機與證候分析

  1. 衝任氣虛: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虛弱則氣血運行無力,經水蓄聚成瘀。
  2. 寒凝血瘀:外感風冷或內生寒邪,寒性收引,使血行遲緩,惡露或經血凝滯成塊,結於下焦。
  3. 瘀血內結:瘀久化熱,故見煩渴;氣血不榮則面黃肌瘦;瘀阻經絡,故腰腹刺痛、按之硬滿。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通經活血、化瘀散結」為主,代表方劑為《聖濟總錄》所載之桃仁湯

  • 組成:桃仁(破血行瘀)、大黃(瀉下逐瘀)、芒硝(軟堅散結)、水蛭/虻蟲(蟲類藥搜剔瘀血)、當歸(養血活血)、甘草(調和諸藥)。
  • 加減:若兼氣虛,可加黃耆、黨參;寒象明顯者,佐以肉桂、吳茱萸溫經散寒。

相關理論延伸
此證與《金匱要略》「婦人經水不利下」及《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證」有共通之處,均強調「瘀血致痺」之病機。清代《傅青主女科》進一步指出,瘀血日久可化為「乾血癆」,需兼顧滋陰養血,如大黃䗪蟲丸緩中補虛。

鑑別診斷
需與「經閉」(虛證為主,無明顯瘀象)、「癥瘕」(瘀積成形,觸之有形)區分。經水否澀特點為「瘀阻而澀」,病勢較急,以痛、脹、澀為標,衝任虛損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