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不止發腫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不止發腫滿

病證名,出自明代嶽甫嘉《妙一齋醫學正印·種子篇》,亦稱「經多發腫」。此證多因脾虛失攝,導致經血淋漓不止;脾失健運,則水濕不化,泛溢肌膚,形成腫滿。

病因病機

  1. 脾虛不攝:脾主統血,脾氣虛弱則統攝無權,經血失固,故見月經持續不止。
  2. 水濕泛溢:脾虛運化失職,水濕內停,外溢肌膚,故見浮腫;濕阻中焦,則納呆、便溏。
  3. 氣血兩虧:長期經血過多,耗傷氣血,故見神倦乏力,面色萎黃。

臨床表現

  • 月經淋漓不斷,量多或持續不止。
  • 肢體浮腫,以下肢為甚,按之凹陷。
  • 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
  • 神疲乏力,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濡弱或沉細。

治法
補血健脾、利水消腫為主,佐以行氣化濕。

方藥
選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為基礎,加減化裁:

  • 健脾利濕:茯苓、白朮、豬苓、木通。
  • 行氣消脹:砂仁、大腹皮、木香、陳皮、厚樸。
  • 調和諸藥:甘草。

加減運用

  • 若氣虛甚者,可加黃芪、黨參以益氣攝血。
  • 若水腫明顯,可加澤瀉、車前子以增強利水之效。
  • 若兼寒象,可加乾薑、肉桂以溫陽化濕。

中醫理論延伸
此證與脾、腎、肝三臟密切相關。脾虛為本,水濕為標,久病及腎,可致腎陽不足,水濕泛濫更甚;肝鬱克脾,亦可加重脾虛濕困。臨床需辨明標本虛實,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