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不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不定

經水不定,又稱「月經不調」,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載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此病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之異常變化,或伴隨其他不適症狀。中醫認為,月經與臟腑、氣血、經絡密切相關,尤以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為主要病機。

病因病機

  1. 情志失調
    七情內傷,尤以憂思鬱怒為甚,易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血行受阻,進而影響衝任二脈,導致經水不定。
  2. 氣血虛弱
    脾胃虛弱,或久病耗傷氣血,衝任失養,血海空虛,則月經後期、量少,甚或閉經。
  3. 腎氣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損傷腎氣,腎精虧虛,天癸衰少,衝任失調,遂致月經紊亂。
  4. 外感六淫
    寒、熱、濕邪侵襲胞宮,阻滯經脈,如寒凝血瘀則經行不暢,熱擾血海則經量過多或先期而至。
  5. 痰濕瘀阻
    痰濕內蘊,或瘀血內停,阻滯衝任,經血運行不暢,可致經期錯亂、經行不順。

臨床表現

經水不定之證型繁多,常見以下幾類:

  • 經期異常:月經先期(周期短於21天)、月經後期(周期長於35天)、經期先後不定。
  • 經量異常: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或縮短。
  • 經色經質異常:經色淡紅、暗紅或紫黑,質地稀薄或黏稠,或夾血塊。
  • 伴隨症狀:或見腹痛、腰痠、頭暈、乏力、胸脅脹滿等。

辨證分型

  1. 肝鬱氣滯型
    月經先後不定,經量或多或少,色暗紅,胸脅乳房脹痛,舌苔薄白,脈弦。
  2. 氣血兩虛型
    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稀,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
  3. 腎虛型
    月經周期紊亂,量少色淡,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舌淡苔薄,脈沉細。
  4. 血寒型
    月經後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得熱則減,舌淡苔白,脈沉緊。
  5. 血熱型
    月經先期,量多色深紅,質稠,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數。
  6. 痰濕型
    月經後期,量少黏膩,形體肥胖,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滑。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經水不定,首重辨證論治,調和氣血,疏理衝任。常用治法包括疏肝解鬱、補益氣血、溫腎填精、清熱涼血、化痰祛濕等,並可配合針灸、推拿等外治法以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