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水在中醫學中為一重要概念,其涵義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月經之別稱

「經水」為女性月經之古稱,反映中醫對生理週期與自然規律的聯想。《黃帝內經》提及「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此「月事」即經水,強調其與腎氣、衝任二脈之盛衰相關。中醫認為經水調和與否,可反映臟腑氣血狀態,如肝鬱氣滯可見經水不暢,氣血虛弱則經量稀少。


二、經脈之河流喻

《靈樞·邪客》云:「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將人體十二經脈比擬為大地河流,闡明氣血運行如水流動態。《素問·離合真邪論》進一步以自然現象喻經脈變化:

  • 天寒地凍 → 經水凝澀 → 對應人體氣血運行遲滯
  • 天暑地熱 → 經水沸溢 → 譬喻血熱妄行之證
  • 暴風驟起 → 經水波湧 → 類比氣機逆亂之病機

此喻象揭示「天人相應」理論,強調環境變化對經脈氣血的影響。


三、《靈樞經》專篇論述

《靈樞·經水》篇以十二條河流(如清水、渭水、海水等)之特性,類比十二經脈之氣血盛衰與循行特點:

  1. 遠近深淺:如「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喻其脈大氣血盛;「手太陰內合於經水」,言其行於內屬肺系。
  2. 氣血多少:指出「陽經多血多氣,陰經少血多氣」,如足太陽經似江河水盛,故刺宜深;手少陰經似小溪水少,刺當淺。
  3. 針刺法則:依經水特性引申針法,如「經水受寒則凝」,對應針刺需候氣至而行補瀉。

中醫理論延伸

經水概念體現「取象比類」思維,後世醫家據此發展:

  • 生理:張景岳《類經》注「經脈如川,血氣如流」,強調經絡需通暢無阻。
  • 病理:王清任《醫林改錯》論血瘀證,提出「經水斷流,必有瘀阻」,發展活血化瘀治法。
  • 診斷:經水異常(如經期腹痛、經血色暗)常作為辨經絡病位之依據,如少腹冷痛屬足厥陰肝經寒凝。

此概念貫穿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應用,為理解氣血運行與自然關聯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