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術
經術一詞首見於《素問·著至教論》,為中醫典籍中記載的重要醫療方法。其概念根源於古代醫家對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性觀察與總結,並透過經絡理論與針灸技術相結合,形成一套獨特的治療體系。
經術的理論基礎
經術的核心思想建立在經絡學說之上。中醫認為,人體存在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等經絡系統,為氣血運行的通道,內連臟腑,外絡肢節。經術即透過調節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靈樞·經脈》云:「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此即強調經絡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健康。
經術的實踐方法
- 針刺療法
經術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術為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如五輸穴、原穴、絡穴等),調節經氣運行。例如,《難經·六十八難》提出「井、滎、輸、經、合」五輸穴理論,針對不同病症選取相應穴位施治。 - 導引按蹻
古代經術亦包含導引(氣功導引)與按蹻(推拿按摩),透過肢體運動或手法刺激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黃帝內經》提及「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即強調透過導引調和氣機。 - 藥物歸經
中藥學中的歸經理論亦屬經術範疇,指藥物對特定經絡或臟腑具有選擇性作用。如柴胡入肝膽經、桔梗入肺經,臨床用藥時需結合經絡辨證以增強療效。
經術與古典醫籍的關聯
《黃帝內經》為經術理論的奠基之作,其中《靈樞》又稱《針經》,詳述針灸與經絡的應用。《傷寒雜病論》雖以方藥為主,但其六經辨證體系亦脫胎於經絡理論,展現經術在診療中的廣泛影響。
經術的現代意義
當代中醫繼承並發展經術理論,結合現代科技(如經穴電測、紅外成像)探究經絡實質。研究顯示,針灸刺激可調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印證古人「通經活絡」的科學性。
經術作為中醫學的瑰寶,不僅體現古人對生命規律的深刻洞察,更為後世提供了一套完整而實用的治療範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