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事

經事為中醫名詞,指女子按月來潮之月經,見於《醫學綱目》卷三十四。此詞彙源自傳統中醫理論,與「月經」同義,然更強調其與人體氣血週期、臟腑經絡調和之關聯。

中醫認為,經事之正常與否,直接反映女子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尤以肝、脾、腎三臟為關鍵。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鬱結,可致經事不調,如經期先後不定、經行不暢;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可見經量過少或經期延後;腎藏精,主生殖,腎精虧虛易致經事遲發或閉經。此外,衝任二脈隸屬奇經,直接參與月經之生成與調節,故衝任失調亦為經事異常之常見病機。

臨床上,經事之辨證多分虛實:實證常見氣滯、血瘀、痰濕等,表現為經行腹痛、經血色暗夾塊;虛證則多因氣血兩虛、肝腎不足,症見經量稀少、色淡質稀。治療上,中醫強調「調經以治本」,依證型選方,如氣滯用逍遙散、血瘀用桃紅四物湯、氣血虛者投歸脾湯,並注重週期性用藥,配合月經週期之氣血變化調整治法。

古籍中,經事之記載除《醫學綱目》外,亦散見於《婦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等,均強調「月經為婦女健康之鏡」,透過觀察經期、經量、經色、經質,可窺見內在生理病理變化,此為中醫診療之獨特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