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色

經色為中醫生理學名詞,指女子月經血的顏色。中醫認為,經色能反映人體氣血盛衰、臟腑功能及病邪性質,是辨證論治的重要依據之一。

正常經色

健康狀態下,經血呈黯紅色,質地適中,無明顯血塊或異味。月經初期經色較淺,隨經量增多逐漸轉為深紅,後期又漸淡,直至經淨。此過程反映氣血運行通暢,陰陽調和。

異常經色與病機辨證

  1. 經色淡紅或淺淡

    • 多屬氣虛、血虛。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經血化源不足,常見於脾虛、腎虛或長期失血者。
    • 若兼質稀如水,多為陽氣不足,溫煦失職。
  2. 經色紫紅或深紅

    • 主血熱證。熱迫血行,血色加深,質地黏稠,或伴經量增多、心煩口渴等症。
    • 若兼見血塊,為熱灼津液,血液濃縮成瘀。
  3. 經色紫黯

    • 多為血瘀之象。瘀血內阻,經行不暢,故色黯紫,常夾血塊,伴小腹刺痛、經行不暢。
    • 寒凝血瘀者,色黯紫而質稠;氣滯血瘀者,色紫紅而塊多。
  4. 經色黑黯如墨

    • 主寒凝證。寒性收引,血行遲滯,經血久留胞宮,色澤沉黯,質地清冷,多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
  5. 經色鮮紅

    • 常見於虛熱證。陰虛內熱,血被熱灼,故色鮮紅而質稠,或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
  6. 經色紅中夾黃

    • 多屬濕熱蘊結。濕熱下注胞宮,與血相搏,經血混濁,色紅黃相兼,質黏膩,或帶下色黃臭穢。
  7. 經色雜濁夾帶

    • 提示濕毒或穢濁之邪侵襲。經血污濁,夾雜異色分泌物,多因濕熱毒邪鬱結,或感染外邪,需結合全身症狀綜合辨證。

經色與臟腑經絡關係

中醫認為,經血之源在於腎精,化生於脾胃,統攝於肝脾,疏泄於衝任。故經色異常常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

  • 肝鬱可致氣滯血瘀,經色紫黯;
  • 脾虛氣血不足,則經色淡;
  • 腎陽虛寒從內生,經色黑黯;
  • 腎陰虛虛火內擾,經色鮮紅。

經色變化需結合經質、經量及全身症狀綜合分析,方能準確辨識病機,為臨床調經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