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如蝦蟆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如蝦蟆子
病證名,亦稱「經來下肉胞」或「經來下血胞」。此症見於《婦科易知》,描述婦女月經過期未行,腹部脹大如鼓,月經來潮時,經血中夾雜異物,狀似蝦蟆卵(即細小水泡樣組織),並伴隨昏迷不省人事等危重症狀。此病證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葡萄胎」,屬妊娠滋養細胞疾病範疇,因胎盤絨毛水腫變性,形成串狀水泡,形似葡萄而得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症多因衝任虧損、氣血兩虛,或肝鬱脾濕、痰瘀互結所致。患者素體虛弱,或情志不暢,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胞宮失養,水濕停聚,久而化生異常胎塊。如《婦科玉尺》提及:「血胞之成,由氣血乖戾,濕濁凝滯。」
臨床表現
- 月經異常:經期延後,經量或多或少,血色暗紅,夾雜水泡樣組織。
- 腹部脹大:未至產期而腹大如鼓,按之柔軟,無胎動。
- 全身症狀: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甚則突然昏仆,此因氣血暴脫或痰蒙清竅所致。
治法方藥
傳統以「氣血雙補」為原則,選用 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肉桂)加減,旨在補益氣血、固攝衝任。若兼痰濕瘀阻,可佐以 蒼附導痰丸(蒼朮、香附、陳皮、半夏、茯苓)化瘀除濕;若見血熱妄行,則配合 芩連四物湯 清熱涼血。
中西醫參照
此症與現代醫學「葡萄胎」高度相關,中醫古籍所述「蝦蟆子」即為水泡狀胎塊。傳統治療雖可調理體質,但遇此重症,需結合西醫診斷(如超音波、HCG檢測)及手術清除,以防惡變為絨毛膜癌。
文獻延伸
此症可與「經閉腹大如鼓」互參,二者皆屬腹大經異常之證,然前者偏實(痰瘀積聚),後者多虛(血枯氣弱),臨床須辨明標本虛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