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前吐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前吐衄

病證名,指女性於行經前或行經期間,出現週期性口鼻出血的癥候,屬中醫「逆經」範疇之一。此症因經血不循常道下行,反逆上衝,導致血溢於口鼻,又稱「倒經」或「代償性月經」。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經前吐衄多與肝、肺、胃三臟功能失調相關,其病機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1. 肝鬱化火,血熱妄行
    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性炎上,迫血上行,灼傷肺絡或胃絡,導致衄血。此類患者常見經前煩躁易怒、胸脅脹痛、經血色深紅質稠等症。
  2. 陰虛內熱,虛火上擾
    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血,陰不制陽,虛熱內生,上擾肺胃,損傷絡脈而致吐衄。此類患者多伴見顴紅潮熱、口乾咽燥、經量少而色鮮紅等虛熱之象。

臨床表現

  • 週期性發作:衄血多於經前數日或經期出現,經後自止,反覆發作。
  • 出血部位:以鼻衄為主,亦可見齒衄或咯血。
  • 伴隨症狀:或見月經量少、經期錯亂,或兼頭暈目赤、口苦咽乾等熱象。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以清熱降逆、引血下行為原則,根據證型選方用藥:

  1. 肝鬱血熱證
    • 治則:疏肝清熱,涼血止血。
    •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或清肝引經湯(黃芩、梔子、丹皮、生地等)。
  2. 陰虛肺燥證
    • 治則:滋陰潤肺,降火止血。
    • 方藥:順經湯(當歸、熟地、沙參、白芍等)合百合固金湯加減。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提及:「經期吐血衄血,名曰逆經,乃血熱妄行也。」《傅青主女科》則強調陰虛火旺致逆經,主張滋陰調血以治本。

此症雖以衄血為標,實與衝任失調、氣血逆亂密切相關,治療需標本兼顧,調和臟腑氣機,使經血復歸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