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前臍下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前臍下痛

病證名,指女性於月經來潮前三至五日,臍下部位出現劇烈疼痛,狀如刀錐刺割,或伴隨寒熱往來之症,經血排出時色澤暗沉,質地黏稠如黑豆汁。此症多因寒濕凝滯,阻礙衝任二脈,致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病因病機

  1. 寒濕內侵:外感寒濕之邪,或素體陽虛,寒濕內生,下注胞宮,凝滯經脈。
  2. 衝任失調:寒濕客於下焦,損傷衝任,氣血壅滯,經行不暢,發為疼痛。
  3. 血瘀夾濕:寒濕久鬱,與血相搏,形成瘀濁,經血夾雜敗瘀,故見色黑如豆汁。

治法
溫經散寒、化濕通絡為主,使寒濕得化,氣血調和,則疼痛自止。

常用方劑
溫臍化濕湯

  • 組成:白朮、茯苓、山藥、巴戟天、扁豆、白果、建蓮子。
  • 方義
    • 白朮、茯苓:健脾滲濕,助運化以杜絕濕濁之源。
    • 山藥、巴戟天:補腎固衝,溫陽散寒,兼顧下元虛冷。
    • 扁豆、白果:化濕濁,收澀止帶,適用於寒濕下注之帶下。
    • 建蓮子:益氣固攝,協調衝任。

相關證型
本症與寒濕凝滯痛經密切相關,臨床須辨別是否兼夾氣滯血瘀脾腎陽虛,隨證加減用藥。若寒甚者可佐以艾葉、吳茱萸;瘀重者加川芎、當歸以活血通經。

古籍參考
《婦科玉尺》提及:「經前腹痛,多屬寒濕,當溫其下,化其凝。」說明此類痛經需從溫化著手,不可妄用清利或攻逐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