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藏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藏輸

藏輸為經外奇穴之一,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其穴位於背部,正對第五胸椎棘突之高點處,屬背部特定刺激點,臨床多用於調理臟腑氣機及治療相關痹證。

定位與取穴

藏輸穴之定位,以第五胸椎棘突為基準。取穴時,可令患者俯臥,沿脊柱向下觸摸,於肩胛骨下角連線水平(約平第七胸椎)再向上推兩節椎骨,即為第五胸椎棘突,其突起最高點即為本穴。

主治與機理

藏輸穴在中醫理論中,與心、肺之氣機調節密切相關。第五胸椎區域,對應督脈與膀胱經之循行,且鄰近心俞、肺俞等背俞穴,故刺激此穴可影響上焦氣血運行。其主治包括:

  1. 卒病惡風:指突發性外感風邪,症見惡寒、發熱,藏輸可疏泄表邪,調和營衛。
  2. 失欠:即氣短、呵欠頻繁,多因心肺氣虛或氣機不暢所致,針灸此穴可提振陽氣。
  3. 肉痹:屬痹證之一,表現為肌肉麻木、疼痛,藏輸能疏通局部經氣,緩解痹阻。

刺灸方法

傳統多以艾炷灸為主,灸3至5壯,以溫通經絡、散寒祛濕。亦可配合針刺,直刺0.5至1寸,得氣後行平補平瀉手法,以調暢氣血。

理論延伸

藏輸穴雖未載於正經,然其位置鄰近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膀胱經背俞穴主司臟腑之氣,故本穴具有統攝陽氣、調和內臟之效。現代臨床亦有運用此穴輔治心肺功能失調、肩背疼痛等症,體現其「近治」與「遠治」結合之特色。

此穴之應用,體現中醫「以痛為輸」的取穴原則,結合經絡理論與局部治療,展現經外奇穴之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