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前期緊張綜合徵」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前期緊張綜合症

病名
指婦女於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出現的一系列全身不適症狀,常見表現包括頭痛腦脹、腰痛腿軟、胸脅脹滿、乳房脹痛、乳頭敏感疼痛、心悸失眠、夜寐不安、腰腹酸脹、肢體浮腫、腹瀉、蕁麻疹或皮膚瘙癢等。此類症狀多於經前2至3日達到高峰,月經來潮後則明顯緩解或消失。中醫認為其病機主要與肝腎功能失調,導致衝任二脈氣血失衡有關。

病因病機

  1. 肝氣鬱滯:情志不暢或壓力過大,致使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影響衝任。臨床表現為經前乳房脹痛、頭暈頭痛(或偏頭痛)、胃納不佳、煩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並可配合針刺合谷三陰交太衝等穴以疏肝理氣。
  2. 腎陰不足: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液,導致陰虛火旺。症狀可見腰膝酸軟、口乾咽燥、顴紅盜汗、五心煩熱等。治宜滋補腎陰、清降虛火,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若兼心陰不足,可合用天王補心丹
  3. 腎陽虛衰:陽氣不足,溫煦無力,水濕不化。症見面色淡白、腰酸腿軟、形寒肢冷、尿頻或尿少、身面浮腫等。治宜溫補腎陽、化氣行水,方選右歸丸濟生腎氣丸加減。

兼證辨治

  • 經前浮腫:多因脾腎陽虛,水濕停聚,治宜溫陽利水,方用真武湯五苓散
  • 經前頭痛:肝陽上亢者可用天麻鉤藤飲;血虛頭痛者宜四物湯加蔓荊子、菊花。
  • 經前腹瀉:脾虛濕盛者選參苓白朮散;肝木乘脾者用痛瀉要方加減。
  • 經前乳房脹痛:氣滯血瘀者配合血府逐瘀湯;痰凝經絡者可加瓜蔞、浙貝母等化痰散結。

針灸療法
除藥物調理外,針灸可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常用穴位包括:

  • 肝鬱氣滯:太衝、期門、內關。
  • 腎虛證:腎俞、太谿、關元。
  • 水腫:水分、陰陵泉。

其他療法

  • 耳穴貼壓:選用肝、腎、內分泌、子宮等耳穴,以調節氣血。
  • 推拿按摩:沿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揉按,緩解氣滯。

此症與現代醫學「經前症候群」(PMS)概念相近,但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針對體質差異調整治法,以恢復陰陽平衡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