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前腹痛吐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前腹痛吐血
病證名:見於《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婦女於月經來潮前一至二日,突發腹痛並伴隨吐血之症。此證多因肝氣不順、氣機上逆所致。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暢或肝鬱化火,則氣機逆亂,血隨氣升,上衝為吐血;氣降則血亦歸經,故治療首重調暢氣機。
病因病機:
- 肝氣上逆:肝鬱氣滯,疏泄失常,氣逆衝上,迫血妄行。
- 血熱妄行:肝鬱日久化火,火性炎上,灼傷血絡,致血不循經。
- 衝任失調:衝脈隸屬陽明而附於肝,肝氣逆亂則衝氣上逆,血隨衝氣上溢。
臨床表現:
- 經前一二日小腹脹痛或刺痛。
- 吐血或衄血,血色鮮紅或暗紅,量多寡不一。
- 伴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口苦咽乾等肝鬱化火之象。
- 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
以「順氣平肝、降逆納氣」為主,佐以涼血止血。傅青主主張用順經湯(當歸、白芍、熟地、丹皮、茯苓、沙參、黑芥穗)加減,方中當歸、白芍柔肝養血,丹皮清肝涼血,黑芥穗引血歸經,沙參養陰潤燥,共奏調氣降逆之效。
辨證加減:
- 若肝火熾盛,可加梔子、黃芩以清泄肝火。
- 血熱明顯者,加生地、赤芍增強涼血之力。
- 氣滯甚者,酌加香附、鬱金以疏肝解鬱。
相關理論延伸:
此證與「倒經」(經行吐衄)相關,皆屬「血氣上逆」之病機,然「經前腹痛吐血」更強調氣滯與血瘀並見。《醫宗金鑒》亦提及:「婦人經逆,上出於口鼻者,多因肝熱迫血。」說明肝經鬱熱為關鍵病機,治療需標本兼顧,既清肝熱,又調經血。
古籍參考:
除《傅青主女科》外,《葉天士女科證治》亦載類似案例,強調「降氣即所以降火,火降則血自安」,進一步闡明氣火與血證之關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