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經前便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經前便血

病證名,首見於《簡明中醫婦科學》,指婦女每月行經前一至二日,大便時出現下血之症。此症與月經週期密切相關,屬中醫「經行前後諸證」範疇,其病機多與臟腑功能失調及氣血運行異常有關。

病因病機

  1. 熱鬱腸中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燥熱之品,導致熱邪蘊積腸道。因大腸與胞宮同處下焦,經行之前,胞宮氣血充盛,引動腸中積熱,迫血妄行,血從大便而下。此類證型多見實熱,臨床表現為口苦咽乾、渴喜冷飲、面赤唇燥、大便乾結,經血量少而質稠黏、色紫紅,舌紅苔黃,脈象滑數。
  2. 臟虛失攝

    • 脾虛:脾主統血,若脾氣虛弱,則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外溢。
    • 肝虛:肝藏血,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則藏血功能失職。
    • 腎虛:腎陰不足,虛火內擾,或腎陽虧虛,固攝無力,皆可導致經前便血。
      此類證型屬虛證,常見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精神倦怠、腰膝酸軟、大便溏薄等,舌淡脈細弱。

辨證論治

  1. 血熱證

    • 治法:清熱涼血,止血調經。
    • 方藥:選用《景嶽全書》之約營煎,組成包括生地黃、芍藥、甘草、續斷、地榆、槐花、炒荊芥穗、烏梅、黃芩。
      • 若腸燥便結甚者,去烏梅之收澀,加麻仁、郁李仁以潤腸通便。
      • 若熱邪熾盛者,去烏梅,加梔子、黃連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
  2. 臟虛證

    • 治法:補益肝腎,健脾攝血。
    • 方藥:選用順經兩安湯(出自《傅青主女科》),方中以人參、白朮、山藥健脾益氣;熟地黃、山茱萸滋補肝腎;當歸、白芍養血調經;黑荊芥、巴戟天溫腎固衝。全方共奏補虛固攝、調經止血之效。

其他相關理論

  • 臟腑經絡聯繫:中醫認為,大腸與肺相表裡,而肺主氣,與月經的生成及調節亦有密切關係。若肺氣不降,可影響大腸傳導,加重便血症狀。
  • 氣血關係:經前氣血下注胞宮,若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可形成瘀熱,進一步導致便血。臨床可酌情加入丹皮、赤芍等活血涼血之品。

此症需與「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鑑別,其特點為與月經週期同步出現,治療時需注重調經與治腸並舉,以標本兼顧。